深秋的周寧,碩果累累。行走在山城的校園里,充滿著喜氣的人文氣息,煥然一新的教學環境,遠程共享的多媒體教學,精神狀態良好的師生群體。課堂上,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暢游在知識的海洋里;操場上,孩子們盡情奔跑、嬉鬧……這一切,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周寧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所帶來的新氣象。
近年來,該縣全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徹底改變了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確保了適齡兒童入學機會基本均衡、城鄉辦學條件基本均衡、師資力量基本均衡、教育質量基本均衡,促進了各類學校全面發展,讓城鄉孩子共同享受均衡教育的陽光雨露。目前,全縣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57所,所有中小學均通過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評估驗收,創建率達100%。
讓每所學校 在均衡發展中大變樣
“山區孩子是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最大受益者。”近日,泗橋鄉赤巖小學校長凌世康與筆者談起近幾年學校的變化,感慨萬分,“原來,我們學校的辦學條件很差,教學樓破舊不堪,校園里沒有運動場,連體育課、課間操都不能正常開展。如今,學校新建了教學樓和塑膠運動場,添置了電腦室和實驗室,辦學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赤巖小學是一所辦學悠久的村級小學,歷經滄桑,校舍破舊。2011年以來,財政投入160多萬元,鄉賢又先后捐資投入120多萬元。赤巖小學經過新建重新改造,面貌大改觀,成為辦學條件優越的村小。良好的條件,不僅讓本村孩童樂開懷,還吸引了鄰縣政和籍學生40多人前來就學。
赤巖小學之變是周寧縣改善城鄉辦學條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黨委政府堅持把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促進社會公平、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程來抓,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縮小了城鄉之間、校際之間辦學差距。在農村,以改造薄弱學校為抓手,一方面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提升農村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另一方面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為農村中小學生提供優良的食宿條件,讓孩子感覺到家的溫馨,解決家長后顧之憂。
在城區,以擴大教育資源,緩解入學壓力為重點。以周寧一中新校區的建設為抓手,多方籌措資金,累計投入了9600多萬元,成為寧德市最漂亮的中學之一。加大公辦學前教育的投入,新建并設立了第二實驗幼兒園,新建了實驗幼兒園綜合樓、機關幼兒園綜合樓及英才實驗幼兒園;2015年,縣委、縣政府拿出更大的決心和魄力,將價值3000萬元的縣委黨校舊址4674平方米的用地用于獅城中心幼兒園搬遷建設。
同時,該縣還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投資4287.8萬元,完成14個校安工程項目并投入使用;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三年來,累計投入800多萬元,實施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班班通”工程,所有普通教室實現交互式白板多媒體設備教學;加強教學儀器配置,投入900多萬元完善全縣中小學功能室及其儀器配置;近期又投入了80多萬元購置6萬冊圖書充實各校圖書室……
讓教育資源 在優化配置中均衡'
近年來,周寧縣在全面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的同時,從城鄉結對幫扶、優化校園環境、加強干部教師隊伍建設、縮小生源差距四方面入手,優化配置區域教育資源,達到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均衡,讓城鄉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下都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使教育均衡發展惠及到千家萬戶。
為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提升教學能力,周寧縣結合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每年開展全縣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各校在初賽的基礎上選派優秀教師參加縣級比賽;該活動每年舉行一次,截至目前已連續舉辦30多年,使得該項活動逐步走向常態化、制度化,有力地提升了廣大教師的業務技能和專業素質。
打造一支品德好、能力強、業務精、懂管理的校長隊伍;發現、培養和選拔一批校長后備人選,為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通過“內”“外”聯動,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堅持實行城區教師下鄉支教、農村教師進城頂崗學習,較好地促進了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管理經驗交流共享,真正促進了師資均衡發展。
為促進校際之間教育資源互補,縮小校際之間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均衡發展,該縣制定了《義務教育(小學)小片區管理實施方案》,成立了小片區管理領導小組,將縣內12所中心校以上小學劃分為4個城鄉“協作片區”和1個城區“小片區”。片區學校每三年調整一次,片區間推行“師資互派、資源共享、教學統一、教研互動”的管理模式。片區間學校共享對方資源,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地促進了片區校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在內涵提升中 促進教育質量均衡
浦源中心小學坐落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鯉魚溪畔,這里活躍著一群“紅領巾義務小導游”。他們是“閩東少先隊鯉魚溪精神體驗營地”的一分子。“哪里有紅領巾,哪里就有新風尚”的閩東少先隊鯉魚溪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完美詮釋。
鯉魚溪紅領巾導游隊成立于1994年,二十多年來,小導游們接待了二十多萬人次的游客,先后被省、市授予“紅領巾導游隊”稱號,被全國少工委評為少先隊體驗教育先進小分隊,并納入校本課程。這正是周寧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近年來,該縣十分注重學校內涵發展,把法制教育、科普教育、國防教育、安全教育、環保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內容,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實施“一校一品”工程,培育周寧六中“農耕文化”、周寧實小“禮、誠、愛文化”、瑪坑中心小學“蘭草文化”、獅城一小“體育強校”、周寧八中“茶文化”等一批校園文化特色典型,打造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
2015年全國田徑比賽,周寧縣“百米飛人”湯星強獲得100米冠軍,并在今年里約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賽中獲得團體第四名;在全省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節上,獅城中心小學何慧婷獲小學硬筆組省一等獎、實驗小學詹镕賓和黃慧文獲小學毛筆組省二等獎;在“少年傳承中華美德”系列活動的“小小百家講壇”活動中,周寧一中鄭之航同學被省教育工委推薦,入圍參加全國晉級賽;2014至2015學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達標率小學分別為90.70%、94.54%,初中分別為92.57%、93.59%。
傾情關愛 不讓一個孩子失學!
關愛學生,奠基未來。近年來,周寧縣堅持實施義務教育學生關愛工程,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留守兒童、殘疾少兒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確保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
周寧縣是勞務輸出型縣城,21萬人口的小縣城,在外經商務工人口達9萬多。留守兒童低齡化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也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兒童身心健康帶來了嚴重影響。針對這一情況,縣教育局大力開展了留守兒童課題研究,并創造性地開展了“結對幫扶”等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為留守兒童辦實事、獻愛心,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關愛網絡。
此外,周寧縣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立足在外鄉賢的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回歸工程”,社會助學成效斐然。2011年以來,設立鄉(鎮)、村教育基金12個,募集基金1600多萬元,發放獎教助學金500多萬元。縣慈善總會、團縣委等部門積極開展“陽光助學”,資助貧困學生2600多人次、發放助學金500多萬元。(蘭林興 文/圖)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