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皆是景 舉目滿眼新--美麗鄉村建設的“建甌路徑”

2016-11-02 14:34:41     來源:     編輯:bj001    

 

 

 

 

 

  東游鎮上范村籌措近千萬元資金,先后完成了街道拓寬、危橋改造、農民文
  化活動中心等10多個民生項目的建設。圖為新建的河邊農民休閑公園一角。(黃毅 攝)
  
  水源鄉桃源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傳承歷史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出了“以德治
  村”的新路子。圖為該村利用當地駙馬橋德育陣地,弘揚德孝文化。(黃毅 攝)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姑娘心里最珍視的東西是自己的美貌。”這句話對鄉村建設亦有啟發。人們眷戀鄉村,是因為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曾經溫暖我們的記憶,治愈我們的心靈。因此尋回鄉村的美學、續顯鄉村的美麗,是建甌實踐不可或缺的一環。

 

 

  “見山見水,記得住鄉愁”,字字句句,敲打著人們的心靈。近年來,建甌市全力推進以“美麗鄉村建設百村示范、生態綠廊打造千里示范、城鄉環境衛生整治萬人保潔”的“百千萬”工程、“黨建富民強村”工程,通過特色挖掘、示范帶動,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幅“環境整潔、設施配套、舒適宜居”的幸福鄉村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描繪最美畫卷:鄉村美了

 

  建設“美麗新村”,首先規劃要美。建甌市實施“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行動計劃,全面推進村莊規劃。該市對原有新農村建設規劃方案進行提檔升級,從新村建設總體規劃,到基礎設施建設,再到產業發展等,都做了詳盡思考。如近三年就著力打造 34個“千村整治”村,對這些村做好村莊整治規劃、項目建設規劃,嚴格按時間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要因地制宜、體現自然法則,既不破壞農村原有的機理、尺度、色彩及自然風貌,又能顯山露水,充分體現人文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理念。”建甌市委書記丘毅說。

 

  翻閱規劃方案,可以看出建甌市委、市政府探索實踐背后的良苦用心,所思所想無不與群眾需求極度“合拍”,可行性高。該市把美麗鄉村建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每一個村莊作為旅游點來規劃,同步建設、同步考核;集中在公路沿線、集鎮周圍、旅游景區景點打造一批新農村示范帶,建成一批生態休閑、觀光度假、農事體驗、運動養生鄉村旅游精品。比如,黨城村和鄭魏村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黨城村、裴橋村被認定為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湖頭村、際村村、陽澤村等8個村被列入省級傳統村落;迪口鎮被評為省級特色旅游名鎮。

 

  “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曾經是建甌農村環境的寫照。而現在換成的是“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內現代化,室外四季開鮮花。”這一巨變,背后的推手是該市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六個一”、“五千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全市217個行政村,配備了842名保潔員;推行“戶收集、村轉運、鎮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確保垃圾及時收集、及時轉運、及時處理。健全長效衛生考評機制,建立起市對鄉鎮(街道),鄉鎮(街道)對行政村,行政村對自然村、組、巷、戶的三級考評機制,實行半月一巡查,一月一考評、一月一通報,月月兌現獎懲。由此,湖頭村、際村村和墩上村被列為省級美麗鄉村百村示范村;湖頭村、井歧村、上范村等6個村被評為南平市星級美麗村莊。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筆下描繪出的美麗鄉村田園生活。如今,行走在建甌的鄉鎮、村落,這種古人筆下的田園景象漸次鋪展,如花似錦。至目前,該市美麗鄉村建設累計完成總投資22826.6萬元,實施裸房整治1592棟,立面改造及裸房整治建筑面積21.34萬平方米,新建美麗鄉村污水處理設施40個,新建排水(污)管網27.48公里,新建化糞池171個,硬化村道長度83.9公里,新增綠化面積23.72萬平方米。

 

  托起增收希望 :產業興了

 

  年純收入超萬元——放在以前,這是東游鎮盛前村張忠泉從沒敢想的。母親84歲,雙目失明多年,生活無法自理;一雙兒女,兒子上高二,女兒上初二。一家人主要靠4.5畝地生活,一年純收入七八千元。

 

  今年,市里扶持村里發展食用菌產業,村支書葉恭貴與張忠泉結成幫扶對子,使他從市里扶貧小額貸款中貸得5萬元,用于試種1.5萬袋黑木耳。沒想到這產業將讓他凈賺4萬元。“年底,我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是鐵板釘釘的事了!”張忠泉底氣十足地說。 張忠泉的底氣,源于建甌市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加大了對富民產業的扶持力度,這些產業托起了農民致富的新希望,讓群眾擁有了自己的“土銀行”。

 

  “發展才是硬道理,沒有主導產業的支撐,群眾的口袋鼓不起來,美麗鄉村終究只是一件華麗的外衣。”建甌市代市長周安有這樣認為。

基于這一認識,建甌市美麗鄉村建設按照“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工則工”原則,加快由向鄉村“輸血”向“造血”機制的轉變。該市通過黨建引領、村企共建、協會抱團發展等方式,引導群眾發展毛竹、葡萄、翠冠梨等生態高效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川石鄉慈口村黨支部大力發展雷竹和茶產業,制定了對種植雷竹予以每畝500元補助,對改良和種植茶葉的每畝予以400元補助的方案,并實施黨員“321”結對幫扶機制,目前全村種植雷竹和茶葉面積分別達1200畝、1400畝,成為該村富民強村的主導產業;迪口鎮富民農業公司建設了1000多畝高效標準葡萄園,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解決了當地31戶貧困戶就業問題,實現產業扶貧與企業經營雙贏;吉陽鎮光祥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吸納了412戶農戶加入合作社,發展蓮子4890畝,今年興建8000噸倉儲冷庫,實現蓮子、錐栗等農產品的反季節銷售和錯峰上市,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倡導文明新風:農民樂了

 

  歌德說:“外表的美取悅一時,內心的美經久不衰。”建甌堅信一種理念:真正美麗的鄉村建設,不應該體現為一幅畫,而是一種極其豐富的體驗。唯有如此,人們才能對鄉村“一見鐘情”、“二見傾心”、“三見懷戀”。

 

  “破陋習,樹新風,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魂’,必須以此促成觀念轉變、素質提升。”丘毅說。該市極為重視文化的體驗,豐富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為每個村都量身定做文化建設方案,支持提升文體活動點、文化展示工程、文藝人才隊伍建設等文化基礎項目,發展廣場文化、鄉土文化、節慶文化等各類群眾文化。如以打造“四富四美”新建甌為載體,組織開展創建文明村、信用村、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激發村民的集體榮譽感。順陽鄉在評選“美麗家庭”星級戶基礎上,創新地建立了“美麗家庭”和“美麗商戶”的“美麗授信”普惠金融卡機制,評上的家庭和商戶可得到銀行“真金白銀”的扶持,有力地實現了鄉村文明和經濟發展的有效融合。

 

  “以前,村子里的人放下農活,除了打牌搞賭博就少有其他活動,鄰里糾紛也多。現在大伙空余時間跳舞、唱戲、讀報,還可以參加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生活充實和諧多了!”談起現在的生活,小松鎮湖頭村的廣場舞愛好者嚴清秀總是笑得合不攏嘴。

 

  移步皆是景,舉目滿眼新。行走在建甌境內,一面面精美的文化墻,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引得路人不時駐足觀看。在慈口、豐樂、可建等村,一排排房屋的護墻上,畫滿了色彩鮮艷的民俗畫、兒童畫,這些以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感恩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墻,已成為建甌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民培育的重要陣地和窗口。(魏劍生 葉雷明)

  

    井岐村:活力黨建 引領嬗變

 

 

 

    小區如花園,村道干凈整潔;村外田野,養生蔬菜翠綠喜人……走在東峰鎮井岐村,一派美麗、和諧的景象。村民們都說,今天的井岐,是村黨支部引領大家干出來的。

 

  “實踐證明,六要工作法很好用,通過努力,群眾看到了我們的公心、公正、公道,村里形成了謀發展、找富路的比學趕超風尚。”回憶了這些年的富民強村摸索歷程,村支書劉義海說,發揮支部引領作用,讓廣大黨員率先垂范的這種方法是對的。

 

  井岐村的變化從2006年村級組織換屆開始。多年在外經商的劉義海返鄉挑起村黨支部書記的重任。那時全村亂搭建現象嚴重,涉及126戶,其中牽涉32名黨員。 新一屆村兩委的“第一把火”就從整治村子環境燃起。支部利用這年的七一活動,發動黨員現場查看開展討論,限定黨員10日內拆除違建。老黨員陳國長、魏建富等帶頭拆了自家違建,黨員們紛紛“向自己開刀”,觀望著的村民們坐不住了,跟著自動拆除。很快,近9600多平方米的違建被拆除。接著,衛生清潔管理長效機制建立了:實行衛生保潔三榜;黨員門前掛牌“牢記我是一名共產黨員”,落實黨員的包干制度。幾位老黨員和老村民自愿擔任村容村貌監督員,昔日“家禽糞便多、污水橫流多、蚊子蒼蠅多”的現象再也不見了。

 

  村子山地少,村民收入低,如何短期內引進讓村民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可以創收的項目呢?支部組團前往浙江考察,最終選定了適合本地情況的雷竹產業。在培育和發展雷竹產業過程中,黨員帶頭率先種植,支部搭建平臺。用“支部協調、五戶聯保”的方式,向銀行低息貸款560多萬元,解決農戶種植資金問題,村里成立“東陽雷竹合作社”負責種植技術與銷售。現在,井岐家家戶戶都種上了雷竹,面積達2300多畝,產值超過2600多萬元。

 

  針對村里勞動力剩余和青壯年外出務工難的問題。村黨支部探索“以企帶村、以村促企、互利共贏”的共建模式。企業以資金、技術、人才等入村,村以土地、勞力等興企,架起一座村企共同發展的“雙贏橋”。目前,井岐村與鄰近5家企業開展村企共建,全村300多人進企務工,每年從企業賺回務工工資560多萬元,實現了村民“洗腳上岸,打工不離家”的愿望。近年來,井岐村人均純收入每年以20%的幅度增長,達13000多元,高過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 (楊志勇)  

 

  慈口村:南平市五星級+ 國家3A級之變

 

  從川石鄉慈口村的村頭漫步到村尾﹐曲徑通幽的竹林慢道、蘆花飄蕩的濕地公園、生動活潑的農家畫墻、古樸的接龍橋廊亭、600棵婷婷玉立的櫻花大道,無處不給人賞心悅目的美麗景象。

 

  慈口村之變,緣于2013年“一事一議”財政獎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經過兩年多的建設,2015年,慈口村被評為南平市五星級美麗鄉村。眼下,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正在創建國家3A級景區。

 

  如何真正實現舊貌換新顏?慈口村確定了“高起點規劃、高規格建設”的思路。得益于省財政廳干部陳建華下派慈口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2014年4月,村里聘請省林科院園林規劃所對慈口村的美麗鄉村建設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全面提升慈口美麗鄉村品位。幾年來,慈口村共爭取到各類項目30多個,資金1000多萬元,先后完成硬化公路、雨污分離、茶葉交易市場等近20個民生項目,大大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門前的黃泥路變成了古樸平整的石板路,土坯房變成了民宿,旱廁變成了沖水廁所……”說起慈口村的變化,村民葉枝祥數不勝數。與此同時,精心打造的慈孝文化墻、清水漫道、接龍橋廊亭等10幾個鄉村游景觀景點項目,則突出了慈口的特色和個性。這種變化,不僅讓當地村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來觀光。筆者采訪期間,就遇到了分別來自建甌城區和政和、松溪的三撥客人。“每天都有游客前來觀光游,今年婦女節前后的一天午餐就接待了9桌客人。”慈口村農家樂老板黃紅梅笑盈盈地說。

 

  慈口村并沒有滿足于南平市五星級美麗鄉村這個榮譽,而是朝著創建國家3A級景區又一次發力。當下,投資320萬元、建筑面積1546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正在加緊建設中。這個由武夷學院設計的項目將于2017年2月底完工投入使用。隨行的支委陳修益告訴筆者,目前,慈口村正在緊鑼密鼓實施的項目還有峽谷瀑布、樟樹林公園、生態農業觀光園、雷竹生態示范片、茶山公園以及300米外洋溪生態護岸和旅游湖等。“到時候,我們慈口村肯定是松溪邊上最美麗的鄉村。”陳修益的眼神里充滿了喜悅和信心。(張名華 吳留漢)

   

    湖頭村:城市后花園有請 美麗鄉村有情

  

  清溪潺潺繞村流,樹影搖曳映水中。每到周末、節假日,來自城區的游客絡繹不絕,成了小松鎮湖頭村一道靚麗風景。2014年湖頭村被評為南平市四星級美麗鄉村,2015年被確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福建省鄉村旅游特色村、福建省傳統村落。如今的湖頭村不僅環境優美,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去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已達1441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48萬元。

 

  公園里,游客們一邊走一邊觀賞美景,時不時用手機或相機拍照留念,處處歡聲笑語。彎彎曲曲綠樹成蔭的鄉間小道間,筆者看到一家三口踩上三輪車騎行,其樂融融。“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樸素自然的氣息、美麗的田園風光已深深地吸引了我,周末帶上孩子,來這邊放松放松一下心情,挺好。”家住城區的上班族吳女士說。

 

  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周遠韜介紹,近年來,該村先后投入800多萬元,完成全村總體規劃、村莊立面改造,依托小松溪、古香樟樹等自然元素,結合舊村古民居建筑風格,村莊綠化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平時每天都有100多人來村里游玩,周末和節假日達到500多人,鄉村旅游產業已初步形成。”目前,小松的美麗鄉村游已經市場化,由小松鳳埊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湖頭分公司運作。

 

  除了鄉村美景,采摘游也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湖頭村現已建成標準化鋼構大棚、藍莓無花果種植基地、葡萄采摘園各50畝,瓜果長廊500米、傳統農業種植示范點3處。眼下,130畝的“百果園”項目和1000余畝的“農業公園”項目也在有序推進,湖頭村已逐步建立了以農業促旅游、以旅游養農業的互動機制,僅這項村財就年增收20余萬元,還帶動全村185戶農戶增收396萬元。“下階段,湖頭村將加快推進投資600余萬元的安全生態水系治理工程和投資40余萬元的夜景工程項目,以湖頭村為基點把周邊自然村具有特色的景點給串聯起來,拓展游覽范圍,增添游覽情趣,把湖頭村打造成建甌的后花園。”周遠韜說。

 

  美景吸引人,美食更是讓游客們流連忘返。得益于美麗湖頭建設,農家樂“鄉村味稻”、“彩仔”和“老嚴厝”也是生意興隆。“彩仔”農家樂老板陳彩仙介紹,平時周末和節假日,來村里休閑游玩的城里人很多。“十一期間,每天生意都爆滿。”提起現在的收入,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陳國富) 

  

葡萄風情小鎮:來客變游客 游客變顧客

   

                                       迪口風情小鎮曾段葡萄園風景如畫。 (魏劍生 攝)

 

 

  即便葡萄采摘季已經過去,位于迪口鎮可建村曾段自然村的葡萄風情小鎮依然游客絡繹不絕。10月24日,葡萄風情小鎮游客接待中心,60多位來自建甌城區和周邊縣市甚至福州的游客,正在興致勃勃地一邊聽富民農業生態觀光園負責人吳良麟講解,一邊觀看旅游文化展示區。

 

  “葡萄成熟時,游客可通過親手采摘,感受田園風光和樂趣。”吳良麟介紹說。“我們公司2001年開始種植葡萄,以生產綠色、優質產品為宗旨。以葡萄生產為基礎建立團隊、建設品牌、建立營銷渠道。推出以‘看、轉、摘’為主題內容的農業生產觀光游,真正讓來客變游客、游客變顧客,打造獨具特色的區域名片。”

 

  京臺高速開通后,迪口鎮成為建甌市通往福州最近的鄉鎮,加上其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葡萄特色產業優勢,迪口旨在將自身打造成為“福州休閑觀光的后花園”。

 

  “葡萄風情小鎮自今年7月開園以來,至今接待游客近5萬人,其中就有很多來自福州和閩南的游客。風情小鎮作為生態園規劃內容之一,已發揮了預期作用。” 吳良麟高興地說。

 

  除了吸引省內的游客,借助網絡和微信等現代通訊,迪口葡萄風情小鎮的名氣也越來越大。“這幾年,我回家探親都會把自己家鄉的葡萄帶一些去送給那邊的同事,他們品嘗后,覺得我們迪口的葡萄品質很好,讓我幫他們代購。代購幾年后,我的客戶也就越來越多。”目前在深圳上班的迪口人游麗告訴筆者。今年,游麗代銷葡萄的數量也猛增,共推銷了8000多箱。“葡萄的銷路好了,家鄉的果農受益,自己代銷也有了可觀的收入。”

 

  葡萄風情小鎮的興旺也讓一些農民轉向服務行業。可建村村民曾明琦就抓住商機,把自家的三層半樓房進行了重新裝修辦起了名叫 “曾惜農莊”的農家樂。“葡萄成熟時,我家小店經常忙不過來,游客們吃完飯,都會帶一些農產品回去。現在一個旺季抵得上以前全家一年務農的收入。”曾明琦對自家小店很滿意,同時也對風情小鎮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外地的游客來了,讓他們吃得開心,玩得盡興,還能把迪口的名氣打出去。” (朱淑梅)

  

  

東峰鎮在鳳山茶場建成了凱捷生態農業觀光工廠

    

  
  東峰鎮將茶旅融合,在鳳山茶場建成了凱捷生態農業觀光工廠,實施了建甌“旅游+工業”的新模式。 (黃毅 葉秋艷 攝)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