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我有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2016-10-08 12:40:08     來源:     編輯:    

9月29日,上午9時30分,身著正裝的李河君準時出現在漢能控股集團總部A棟大樓前的旗桿下。站在他身旁和身后的,是漢能控股高管團隊以及漢能北京總部的數百名員工。

作為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每年的這一天,李河君都會和他的員工們一起為漢能控股“慶生”。今年“9·29”是漢能控股的22歲生日,簡單的升國旗、司旗儀式之后,司慶儀式轉到漢能控股總部最大的會議室里繼續進行。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驚心動魄的5·20事件留下來的陰影已經逐漸消弭,外界曾經猜測的壞結果并沒有發生,而漢能復蘇的跡象卻漸趨明顯。今年8月底,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公布了2016半年財報,這家全球薄膜發電領軍企業,在經歷了2015年的陣痛之后,只用了短短半年時間,就已經成功實現扭虧為盈。

“漢能這艘船,經歷了一場暴風雨的洗禮后,從今天開始,重新起航!”李河君把今年的司慶講話命名為《沒有什么能阻擋漢能前進的步伐!》,他依然信心滿懷,依然擲地有聲,依然充滿斗志,依然豪氣沖天。

這個現象在中國商界堪稱奇跡,很少有企業在經歷如此驚心動魄的重大變故后,仍能屹立不倒。所有的企業在面對險境時,都曾嘗試過大刀闊斧的改革,甚至有壯士斷腕的決心,但是真正找對方向,突破重圍的企業卻屈指可數,正如所有人都明白的那個道理: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

生存的奧秘在于技術永遠領先

李河君在這一年究竟做了哪些事情,能讓漢能活力重現?這個答案,恐怕要回到他當天的內部講話中去尋找。

2015年的漢能司慶上,李河君的講話主題是“變革與重生”,這與四個月前“5·20”事件帶來的諸多影響密不可分;2016年,漢能司慶的主題是“突破·起航”,隱然與去年的主題呼應成統一的邏輯。

李河君和漢能的管理團隊,將漢能從“變革”到“突破”的原因總結為三大要素。

首先,生存的奧秘在于技術永遠領先。在今年的講話中,李河君重申了漢能堅持不動搖地繼續走薄膜發電路線的決心,他的底氣來自于漢能自主研發的薄膜發電技術占據世界領先地位,更來自于漢能分布在全球的1800余名頂尖研發人員和1319項薄膜發電領域的專利。

“沒有比例,多少錢都投。”每當被問及研發投入時,類似的表述已經成了李河君的口頭禪。

毫無疑問,薄膜發電技術是漢能的核心競爭力,它的技術實力無可爭辯,受到如此重視并不令人意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漢能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沒有放棄過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尤其是漢能砷化鎵雙節電池的轉換率突破至31.6%,再一次刷新世界紀錄,與其他3項薄膜發電技術并列為全球最高水平。

今年8月,一場圍繞產業政策是否應當存在的爭議,在林毅夫與張維迎這兩位著名經濟學家之間展開,光伏產業不幸躺槍,成為“產業政策導致產能過剩”的反面教材。其實,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形成以技術為驅動力的投資和增長范式。美國能源部先進能源研究計劃署ARPA-E的發展路線就是典型案例——政府和投資機構基于技術的綜合考量進行投資,而不是以GDP為指標。

而按照李河君的理解,無論產業政策扶持存在與否,真正能讓漢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巍然屹立的,永遠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核心技術。以技術作為核心驅動力的增長模式,才是真正響應市場需求,落到實處的發展模式,才能讓企業真正自立自強,立于不敗之地。

其次,以高端裝備制造引領產業升級。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金融產業的發展,社會各界對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認知逐漸下降,但不可否認的是,實體經濟依然是立國之本,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美國之所以能迅速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與奧巴馬政府重新關注美國本土制造業、關注實體經濟的系列措施密不可分。

長期以來,因為核心技術缺失,整個光伏產業上游的裝備研發制造一直依賴于進口,在國際上的形象也一直停留在低端、廉價的評價上。而漢能則全面掌握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薄膜發電高端裝備制造能力,這個市場也正在逐步打開。在漢能薄膜發電2016半年報顯示,高端設備制造業務收入總額突破25.85億港幣,成為主體收入。從這個數據中可以看出,低成本優勢轉向創新優勢轉換的機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要,也是幫助中國產業升級至關重要的因素。

事實上,漢能是行業內極為少見的,同時具備從上游裝備制造,到中游電池和組件生產,再到下游建設光伏電站、發電上網等超長全產業鏈的企業。全球領先的高端裝備研發制造能力與技術創新遙相呼應,為技術落地提供了產業化的支持,相得益彰。

最后,持續不斷進行產品創新。無論是移動能源產品、分布式應用,還是最近頻頻亮相的全太陽能動力汽車,漢能的產品創新都堅持圍繞同一個主題:薄膜發電,而“專注”的品質也為它收獲了更多的鮮花與掌聲。

今年7月2日,漢能震撼推出四款顛覆性的全太陽能動力汽車,憑借著突破性的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在電動汽車上的完美應用,以及出色的智能出行系統,在短短2個月的時間內連續獲得MMC2016全球大賽技術“創新獎”和中關村國際創意節“科睿獎”,也成為李河君引以自豪的亮點:“從去年10月開發了第一臺靜態樣車,漢能在資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只用了9個多月時間,又發布了4款工程樣車,海內外的評價非常高,可以說這是全球第一款具有工業化量產和良好商業前景的全太陽能動力汽車。”

而業內廣為流傳的一個消息是,Facebook為了發展互聯網接入服務而試飛成功的太陽能無人飛機Aquila,與其合作的太陽能芯片制造商就是漢能海外子公司AltaDevices。

從技術到制造再到產品,這種堅不可摧的產業模式正是漢能經歷暴風雨的洗禮后,仍能重新揚帆起航的原因,因為它從戰略布局上就立于不敗之地。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對于漢能而言,“5·20”已經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于是他們索性把它當成了一條必過的河,然后趟過去。

李河君說,“5·20”事件讓漢能遭遇了資金危機、信任危機,使研發和產業化、市場化一度被迫推遲,但帶給漢能的是歷練和成長。從長期看,“5·20”對漢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隨著各項業務的突破、品牌形象的改善和實現復牌,這些危機都將逐步‘化危為機’,變成大好事!”

危機沒能令漢能沉寂,反而成了它積極轉型和改革突破的重要驅動力,還真是體現了一把傳統的中國哲學思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那么,重新突破的漢能又該如何揚帆起航?作為漢能的當家人,李河君在講話中提出了漢能五年規劃:承襲以薄膜發電技術為核心競爭力,以“高科技+能源”為定位,市場為導向,形成產品、品牌、渠道三位一體的主要布局,引領全球薄膜發電技術,在2020年成為中國商界最優秀的公司之一。

顯而易見,在取得全球領先的技術和產品優勢之后,李河君要把薄膜發電轉變為實實在在的市場優勢,為漢能帶來健康而強有力的現金流。

但是,市場究竟該如何突破?不妨看看李河君的“117戰略”:即一個戰略定位,一種核心價值觀和七大戰略。

一個戰略定位。漢能的戰略定位是“引領全球薄膜發電技術,打造薄膜發電產業生態。”這背后蘊藏的,則是李河君本人對薄膜發電市場的勃勃野心。

眾所周知,盡管薄膜發電的前景被不少企業和學界看好,但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不到10%,市場想要做大,首先要把薄膜發電產業做起來,空有技術沒有市場,一切都是紙上談兵。而漢能提出“搭建一個平臺,打造一個生態”則是更為明智的實現路徑。單打獨斗、孤軍奮戰不如眾志成城,把產業鏈上所有人都團結起來,一起開疆辟土,突破重圍,速度和效率都會事半功倍。況且,在國務院提出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漢能薄膜發電技術橫跨新興信息產業、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六個領域,這場政策的東風來得很及時,能不能及時抓住,就要看漢能團隊的執行能力了。

一種核心價值觀。這次內部講話上,李河君首次提出了漢能的核心價值觀:“說到做到,為用戶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最好的服務。”李河君說,他和他的團隊“思考了很長時間”。

對于漢能而言,從組織、架構、人才、渠道、銷售入手,從而全面轉向市場化,并非一日之功。在提出這條核心價值觀之前,“司訓十八條”一直是漢能所有員工的行為準則,被印刷在每個員工隨身佩戴的工卡上。“司訓十八條是漢能文化的精髓,是漢能在金安橋建設時期形成的,強調的是從個人到組織的自我修煉。現在我們要以市場為導向,滿足客戶需求,注重客戶體驗,非常需要用簡單樸素的話,作為員工自己日常行為的指導思想。”在李河君看來,從“司訓十八條”到核心價值觀的轉變,標志著漢能從賣方思維轉向買方思維,客戶導向重于自我修煉的全新開端。

“所以,要首先替用戶著想。”李河君這樣告訴他的員工,“按照這個核心原則,作為日常工作中做決策的指導思想,經常問問自己:你提供了最好的產品、最好的服務嗎?你說到做到了嗎?!”

七大戰略。在李河君的規劃里,品牌、人才、技術、產品、市場、渠道、財金是幫助漢能實現突破的七大戰略,缺一不可,其中,市場的重要性又在品牌、產品和市場戰略中再次被強調。

我們不妨再次梳理一下這個邏輯順序:優秀的品牌、人才和技術會帶來好的產品,而完善的渠道和財金策略則會幫助市場的進一步擴展。這一切,再次重申了把薄膜發電轉變為市場優勢的決心,目標從始至終都非常明確。

這份決心并非空穴來風。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漢能就將戶用系統視為“藍海市場”進行開拓,漢能薄膜發電的戶用和商用系統的銷售額增長了近3倍,已經初步建成了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在行業內已經遙遙領先。

薄膜自身輕、柔、薄的特性,注定了它的應用更加靈活和廣泛,市場應用的想象空間更加廣袤。這里仍然是一片蔚藍的海洋,蘊藏著深不可測的奧秘,至今鮮有航船完成它的航行,而李河君正帶領著他的漢能戰艦向它發起挑戰。

今年是漢能做薄膜發電的第七年,感情尚有七年之癢之說,但顯然李河君對薄膜發電的感情要專一得多。薄膜發電是否能夠如他所愿,成為“讓中國領先一把”的契機?

毫無疑問,漢能的五年規劃顯示的是李河君再次挑戰的決心,這位胸懷愛國情懷和實業報國理想的企業家,至今保留著對民族工業領先的執著,他曾被無數次擊倒在地,卻從未想要過放棄。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這首《清平樂·六盤山》原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時寫下的,李河君認為很適合用來形容此時此刻的漢能:“勝利在望,一切都將進入新的時代。”

樂觀的人會期待未來,而悲觀的人恐懼未來。毫無疑問,李河君屬于前者。在他面前,一段全新的征程正在期待他的起航。(度書/文)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