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策張延華:8天打動章子怡,做中國版埃隆·馬斯克

2016-10-18 09:46:45     來源:     編輯:bj001    

凌晨5點,張延華發了一個朋友圈。

他配了一張名為《致瘋狂的人》的圖,感言到:“總有一群這樣的人,稀少又珍貴。”

在他眼里,稀少又珍貴的人,指的就是那些有理想、會思考、肯實干的瘋狂創業者們。這些人要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一個這顆星球不配我死的信念,一種每天都在考慮活下去的危機感。張延華很慶幸自己是其中之一,就像《阿甘正傳》里阿甘說的那樣:我跑起來像風一樣快。

是的。一旦跑起來,這條路再也停不下來。張延華太忙了,忙到只能在凌晨5點抽空刷一下微信。“辦公室消耗得最快的物品,就是每天加班時吃掉的方便面。”“睡不著,經常都在倒時差。”

這是一個創業者最好的狀態,張延華不想做一個“掙快錢”的普通生意人,他曾受過物資生活的磨礪,有不錯的基礎知識,還有一些時光打不掉的理想主義。他甚至一直有一個偉大夢想——像瘋狂的埃隆·馬斯克一樣,在火星退休。

張延華的故事是一條遞增線,從臺資工廠到外貿公司,從酒店配套到美容儀器,從身無分文到營收近億。一個人要取得成功,當然需要運氣,但是想持續地成功,單靠運氣顯然不行。張延華持續成功的背后,對于那些處于真實商業社會中的人,一定有一些借鑒意義。

小城的寒門貴子

張延華有一種“曹雪芹式”的人生際遇。

1979年,張延華出生在江西的一個小縣城。在縣城里,張家曾是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房屋千間,良田萬頃”。但解放以后,張延華的大伯因不想被扣上地主的帽子,索性把張家大院一把火燒了。

而張延華父親的遭遇,更是讓家庭雪上加霜。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地方政府任職的父親,因私放下放人員受到牽連,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年幼時候的張延華因此嘗盡了生活的苦楚。

現實的窘迫,家族的宿命,一次次呼喚起張延華內心的使命感,“父親是個悲情式的英雄人物,我一定要扛起父輩們的旗幟。”

有人說,這是一個拼爹拼媽的時代,寒門已經再難出貴子。張延華不信,他認為靠自己的雙手,肯定能改變命運,于是從初中開始,每一個寒暑假,他不是去工地做水泥工,就是去制衣廠打雜。

勤工儉學,讓張延華順利考上了大學。在他上大學的90年代末,電腦十分匱乏,張延華只要一有空就去微機室“蹭課”,因為好學,他幾乎包攬了學校所有的獎學金。

1999年,畢業后的張延華,進入了一家臺資企業,公司業務主要是給其他品牌做顯示器和光件產品的代工。因為有電腦方面的基礎,張延華上手的速度很快,3年時間就被任為IE工程師,成為年薪30萬的副經理,年僅24歲的他在深圳買了二套房。

但張延華心里清楚,在臺灣工廠經理一般都是臺灣人,自己做到副經理已是職業最高點。遭遇職場的天花板的張延華,很快就得到一次轉機。“兩個江西的老鄉,開了一家小型貿易公司,想拉我入伙。”禁不住對方的再三慫恿,年輕好為的張延華辭掉了工作,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下海。

做了一年多時間,公司凈資產很快就發展到180萬,按照公司發展勢頭和市場前景,未來必定會向大公司的方向規劃,“兩個合伙人要求增資到500萬,但我手上沒有這么多現金,被迫退了出來。這家公司現在每年有3個多億的產值。”雖然張延華很惋惜,卻不得不又回到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

也許是中年危機,也許是從年輕人到為人父的角色轉變,度過5年空窗期的張延華再也按耐不住了,“我必須出去闖一闖,我失去過一次機會,要重新來一次。”

2009年8月,剛滿30歲的張延華決定人生的第二次下海創業。但這次創業并沒不輕松,他手上沒有客戶資源,不知道創業方向,手上僅有7萬元創業資金。莽莽撞撞了3個月,張延華轉念一想,“既然我什么都沒有,那就干脆做一個全新的領域,從零開始。”

通過分析,他瞄準了超五星酒店的聲光系統。但在當時的中國大陸,沒有一家公司在做張延華所說的事情,更沒有可以借鑒的案例,他只好摸著石頭過河。

為了拿下一家知名燈飾公司的客戶,張延華時常前去登門拜訪,不厭其煩的講自己的想法和規劃,對方拗不過,也見他確有誠意,于是給了他一個機會。就這樣張延華順利拿下大單,成了對方的戰略供應商,從德國、英國、科威特到卡塔爾,承包了多家大型酒店的燈光配套,單單2012年產值就達到4000萬元。

在張延華看來,創業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錢,一種為了夢。兩次創業,在得到基本的物質滿足之后,張延華逐漸明白,自己想要的是第二種。

8天贏得章子怡芳心

2012年之后,金融危機讓國際經濟迅速下滑,建酒店的速度自然也開始停滯。訂單的大幅減少讓張延華萬分焦急,而正在這個節骨眼,一次糟糕的美容體驗,推開了他事業的另一扇大門。

“有一次我夫人去美容院,受到美容師的‘狂轟亂炸’,最后她只好打電話讓我去解圍。”張延華當時就心想,美容行業像一鍋亂燉,“高端的美容場所和民用級的美容院存在太大的斷層,為什么沒有一個有效的科技美容產品,去打破這種窘態呢?”

一次機緣巧合,讓張延華走進了他所期望的科技美容行業。2012年的某次春季展覽上,美國知名品牌公司展示了一臺人體光子嫩膚的產品,張延華憑借商業嗅覺立刻意識到,這絕對是從傳統美容走向科技美容,從美容院走向家庭的消費趨勢。

張延華仿佛挖到金礦一樣興奮,他立刻和對方進行接觸,通過合作,第一年就賣出1000萬元的產品。但張延華知道,和美國公司合作,雖然量看起來大,但是利潤卻被壓榨到只有10%以下。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生存方式太壓抑了,張延華轉念一想,自己有了一定的行業經驗和資金基礎,何不跳出來做一個全新的品牌,“把肥皂變成沐浴露”。

2015年一開春,張延華就砍掉以前所有的訂單,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品牌和公司上面,僅用3個月就融了1000萬元。“這些錢都是來自身邊的朋友,他們都認定我和我所做的事。”

但很快大家在經營上產生了分歧,光是品牌定位就浪費了300萬元,張延華不得不馬上叫停,把錢原封不動的退還給大家。“他們還是以傳統的工廠思維去思考這件事,急著把硬件賣出去,快速獲取利潤,而我只想好好做一款產品,這才是我的創業初衷。”

張延華感到事情的棘手,為了尋求資本,那年的秋天,張延華啟程去了一趟北京,拜訪自己的江西老鄉,梅花天使基金的創始人吳世春。

剛拿到張延華的光子嫩膚產品,吳世春的第一反應就認為這是一個騙子產品。張延華知道對方是對于美容產品參差不齊的顧忌,于是堅持讓吳世春先試用,并給他看了體驗者反饋和真金白銀投入的信息。張延華相信,對方肯定會對這個產品感興趣。果然一個月之后,吳世春就主動找到張延華,做了第一輪600萬元的天使投資。

 

張延華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為他知道,這款從無到有、從概念到成型,花了整整3年時間去打磨的好產品肯定會說話。

但是一款會說話的好產品,背后卻有太多的辛酸歷程。為了把一整塊0.5毫米的金屬材料承壓成型,降低50克的重量,只為佩戴起來更舒適,張延華和硬件團隊天天守在模具廠的車間,最后甚至用到航空材料。

設計、打版、成型,經過8次的大型修改,一個擁有國內34項、國際PCT10項的光子嫩膚專利技術,更加互聯網化,也更加科技感的光子嫩膚治療儀誕生了。張延華給產品取名“美麗策”,希望可以為美麗獻謀獻策。

2016年2月,張延華得到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國際巨星章子怡在試用了美麗策產品8天之后,決定個人投資這個產品,這是章子怡第一個投資的硬件項目。

綠葉襯托花的嬌艷

一千創業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張延華屬于目的性最單純的那一種。

在談到商業模式時,張延華有些反感。“我想做一款每個女性都能用的美容產品,把它變成一種新的美容方式,我奔著這個信念而去,并沒有想把模式玩得很深,那些聽起來很玄乎的商業模式只是在欺騙投資人罷了。”

為了實現張延華所描繪的美容方式,全新的美麗策開發了全球首個測膚引擎功能,這使得產品具備了三個核心要素:云端測試、大數據采集和超微距拍攝。

而APP上同樣增加了皮膚評分、相關文章推送、護膚品推薦和用戶使用點評的社交屬性,讓每個使用者像關心自己的體重一樣去關心皮膚。美麗策因此誕生出一種名為“美麗社交”的模式。

不開專賣店,不開加盟店,張延華想依靠產品社交化的口碑效應,成為區別于傳統意義的品牌露出和產品銷售的方式。比如和線下的美甲店合作,可以在做美甲的時候,隨便做個美容體驗,“大家沒有競爭關系,合作的效果是相加的。”

另外,張延華還信奉意見領袖的作用:只要抓住 100個人中20%的精英人群,就能讓剩下80%的人群跟隨。

為此,他讓幾位認識的基金經理夫人分別邀請五個人進來,組成一個超級體驗群,這些人要么是導演,要么是畫家,都是一些財務自由且對美容苛刻的女性。結果口碑效應很快起效,從1到10,從10到100,如星火可燎原,一下就延伸影響到幾百個人。他還把產品拉到湖南鄉野,一個人均工資2000元左右的四五線城市,結果體驗價3000多元的美麗策,一個月就賣出去30多臺。

一些體驗者稱贊,在美容院做3年不如美麗策做3個月。創業中的確有一些驚喜,張延華說道:“有幾個華人體驗者把美麗策帶到加拿大多倫多,推薦給一個名叫玫瑰會的華人精英社群,還自發替我交了3.5萬加幣的冠名費,邀我親自去當地上臺演講。

張延華喜歡越來越快的方式,雖然目前美麗策的銷售額為0,但張延華相信2016年能完成3000萬元的銷售目標。“美麗策沒有通俗意義上的競爭對手,跟護膚品行業比,我們是科技美容;跟賣儀器的產品比,對方走B端,我們走是C端。沒有一個可以把我們擺在很合適的位置。”

張延華覺得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消費者的認知,于是試著在京東眾籌上,組織了一場100萬元的神秘限量盲籌活動,結果7個小時就完成目標,消費者的熱情就是對美麗策最大的肯定。

受到外界關注的同時,也難免會產生質疑,張延華滿不在乎,“我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我,一個男性做的美容產品怎么了?我們男人就是女人背后的綠葉,我情愿當綠葉。”張延華還打趣道:“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還收美麗策。”

周四下午6點半,張延華如約和同事打了一場羽毛球,他轉發了一條朋友圈:創業可以,打球也不差。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