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延平區充分發揮獨特的人文歷史、生態資源、區位交通等有利條件,堅持把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采取“四個突出”舉措,大力推進鄉村旅游向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規范化發展。截至目前,延平區擁有農家樂經營戶120余家,帶動直接從業人員3000余人,鄉村旅游接待人數突破150萬人次,帶動各類旅游消費近10億元。
一是突出政府引導,推動鄉村旅游特色化。堅持規劃引領,按照“高點規劃、高端定位、突出特色”的規劃思路,編制完成了《延平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構建起“一核兩帶三大鄉村旅游經濟圈”(一核:茫蕩山;兩帶:大橫美麗鄉村景觀帶、夏道鄉村旅游景觀帶;三大鄉村旅游經濟圈:延平湖水鄉漁村經濟圈、城郊型鄉村旅游經濟圈、文化休閑與農業觀光鄉村旅游經濟圈)的鄉村旅游框架,形成“一鎮一色、一帶一韻、一村一品”等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同時,制定出臺了《延平區推進鄉村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創建旅游品牌考核獎勵意見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從2015年起,每年安排200萬農業休閑與鄉村旅游發展資金,對當年評定為省級旅游休閑集鎮、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省級水鄉漁村的投資業主給予補助和獎勵,從而提高了全區投資鄉村旅游的積極性。截至目前,全區先后獲得“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1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5個、省三星級以上鄉村旅游經營單位10家。
二是突出整體聯動,推動鄉村旅游精品化。做精做美鄉村旅游特色村,結合不同區域鄉村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堅持鄉村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建成一批如四鶴街道上洋村、西芹鎮高坪村等山水生態休閑型,茫蕩鎮寶珠村、南山鎮鳳池村等歷史文化旅游型和王臺鎮新坑村、大橫鎮葫蘆丘村等現代農業觀光型特色旅游農村。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各類資金2億余元,高標準開展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鄉村旅游特色村道路、生態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廁等基礎配套設施,規范化建設旅游標識系統、旅游安全與環境保護等設施,真正將人性化、生態化服務理念融入鄉村旅游中。2016年,全區已完成新建、改建A級旅游公廁10座,新建和改擴建生態停車場30000余平方米,新建及提升改造游客中心5個,設置旅游標志體系120余面(塊),其中80%分布在特色旅游鎮(村)。
三是突出宣傳推介,推動鄉村旅游品牌化。鼓勵特色旅游鎮(村)加快智慧旅游項目建設,力爭主景區(點)及游客接待中心實現WIFI全覆蓋,積極嘗試通過微博、微信、微電影及二維碼等新營銷模式,不斷提升網絡營銷能力。如,茫蕩鎮三樓村,通過組建紅河谷旅游專業合作社,積極開展微信及二維碼營銷,不斷提升了旅游知名度,成為省內外攝影愛好者、驢友的首選地,每個周末均吸引近千名游客,成為延平旅游新熱點。同時,延平區注重加強宣傳推介平臺建設,先后精心制作了《延平鄉村自駕游指南》、《延平周末生態休閑游》、《印象巨口》、《美麗西芹》、《魅力寶珠》、《四季.三樓》等十余種宣傳資料及團扇、手提袋、徽章、手機扣、vcd、U盤等旅游紀念品等,不斷加大對鄉村旅游的宣傳推介力度,擴大了延平鄉村旅游的影響力。
四是突出管理服務,推動鄉村旅游規范化。制定出臺《延平鄉村農家樂管理制度》,深入開展鄉村農家樂爭創省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活動,支持指導經營戶加強場所規范化建設。同時,建立健全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對違規經營、污水排放不合格等違規農家樂經營戶(點)的處罰力度,截至目前,已對5家違規經營,圈養畜禽的農家樂予以停業整頓,限期拆除畜禽養殖的處罰。加強與閩北職業技術學院、南平市陽光旅游培訓中心等專業機構的合作,加大對農家樂經營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有關經營理念、生態環境、食品衛生、安全生產、服務禮儀等方面的業務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農家樂從業人員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今年1-12月,延平區共設立農業休閑與鄉村旅游實踐基地3個,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5家,舉辦各類培訓6期,有300余人次參加,初步實現了農家樂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規范、自我服務的能力。作者:南平市延平區旅游局 吳祥生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