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培田:“三金”農民變身記

2016-12-23 10:09:57     來源:     編輯:bj001    

  “從前,我們村里窮人多,自從與旅游公司簽訂保護與開發合作協議后,一切都改變了,村里人不但脫貧了,還都是不折不扣的股民呢!”12月21日,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村民巫妹說起這幾年收入的變化十分高興。不僅如此,她還看準了培田旅游良好的發展前景,利用新家搞起了農家樂,每月都有不少游客入住,僅此一項月增收6000元。

  這是培田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帶動村民走上拿土地租金、分紅股金和務工薪金的“三金”致富路的一個實例。

  培田古村是一個擁有800多年歷史的明清客家古民居建筑群,素有“民間故宮”之美稱。近年來,連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積極向上級爭取扶持,先后投入2億多元用于培田古民居的全面保護和旅游開發工作。

  然而,這里的古建筑權屬都是老百姓的,沒有他們的支持,保護與開發寸步難行。為此,縣旅游部門牽頭當地鄉村兩級組織召開廳堂業主、黨員、村民代表座談會,通過民主投票選舉產生廳堂代表,組成培田古民居保護與開發理事會,授權理事會代表全村與旅游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約定按培田古村落管理站首道門票年稅后實際收入的20%支付給理事會,再分配給各廳堂和全村群眾。

  “旅游公司在招聘工作人員時優先解決符合條件的當地村民和貧困戶,共計創造200多個就業崗位。”吳建民是理事會常務理事長,據他介紹,今年1至10月,培田古村接待游客12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200多萬元。村里獲得了近50萬元的旅游分紅,這些錢主要用于村民的醫保補助、養老金、獎助學金,以及村里開展民俗文化體育活動、祭祖等開支上。

  “我們還通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利潤持續給當地村民帶來收益。”縣旅游部門培田站負責人周彩霞介紹說,“騎行帳篷”項目于今年7月開始進行眾籌,很快就達到150股近15萬的眾籌,成員以資金、服務、勞動等形式入股,其中參與眾籌的絕大部分是培田村和周圍村莊的村民,“而且騎行過程中設置的騎行點可以將培田村內現有的體驗項目串聯起來,改變游客‘快閃式’的消費習慣,進一步帶動村民收益。”

  雖然培田村整體開發成了旅游景點,但村民們的生活并未因此受到太大影響,古村落也依然保持著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人氣和財氣。與此同時,對影響古村落整體面貌的違建予以依法拆除,并在古民居外圍的荒坡上開發建成占地面積76畝、150戶的徽派培田新村,分流群眾,減輕居住壓力。這兩年,新村農戶紛紛依托古民居旅游開設休閑飯店、旅館、古玩店,一批群眾投身第三產業。

  不僅如此,培田還進一步復興傳統、活態傳承。當地政府從豐富婦女文化生活出發,從河南請來有“中原鼓王”之稱的衡生喜老師,帶出由20多人組成的婦女腰鼓隊;于2011年成立了客家社區大學,面向村民免費開設生產生活技能、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社團組織培訓等課程;恢復舉辦“春耕節”,讓村民和游客一起參加犁田、插秧、抓魚等農事比賽,體驗傳統生態農耕方式,重拾對土地和自然的尊重;通過建立特色工坊、組建十番音樂隊等途徑,積極保護傳承染織、剪紙、十番音樂、山歌童謠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使村民的生活、節日民俗、民間信仰等,保留著原生態的韻味。

  據悉,近年來,連城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推行股份合作制,通過流轉土地,引進大型企業,爭取項目資金,鼓勵貧困群眾把土地、山場等租給合作社或企業發展旅游,把貧困戶能折成資本的自有資源全部折價入股,吸納貧困群眾在旅游企業打工。鄉村面貌不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帶動了村民走上了拿土地租金、分紅股金和務工薪金的“三金”致富路。同時,也進一步滋生了旅游服務業,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連城實現鄉村旅游收入12.6億元,直接或間接受益貧困農民萬余人;共接待游客732.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5.2億元,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互利共贏。

作者:連城縣旅游事業局 文/謝建師 圖/資料圖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