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學院辦學打造“郞才女貌”升級版

2016-12-08 10:56:48     來源:     編輯:bj001    

培養符合企業需求人才 創新“校地企”合作方式 凸顯“紅土”育人品牌

龍巖市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稱閩西,與粵、贛兩省相鄰,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有“紅旗不倒”的光榮贊譽,是全國著名的“紅軍之鄉”“將軍之鄉”。

2014年10月30日,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召開,被稱為“新古田會議”。

在閩西這片紅土地上,坐落著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龍巖學院。2012年6月,學校通過國家教育部門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

近年來,龍巖學院緊緊圍繞地方產業需求,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校地企”合作方式,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凸顯“紅土”育人品牌,加快轉型發展步伐,演繹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銜接”的“郞才女貌”升級版。

與企業共建新型產業學院 讓新郎新娘“門當戶對”

每年畢業季,一些畢業生找不到心目中理想工作,而企業則感慨招不到合適人才的情況屢見不鮮。為著力解決這一共性問題,龍巖學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該校與知名企業共建新型產業學院。

“如果把我們培養的畢業生比作‘新娘’,把企業比作‘新郎’。”龍巖學院黨委書記王耀華說,“那么,我們組建產業學院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新娘’的綜合素質,讓其與‘新郎’實現‘門當戶對’。”

今年10月,龍巖學院與國家環保產業龍頭企業——福建龍凈環保有限公司共建龍凈(環保)產業學院。此外,學校先后與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廣東德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德興(畜牧)產業學院,與龍巖紫荊創新研究院共建紫荊新材料產業學院。

產業學院不占學校機構編制,是虛擬的新型產業學院。產業學院直接面向地方產業,以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將產業關鍵技術轉化為教學內容,強化教學設計,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課程開發與教學環節均由行業骨干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共同承擔。

在校學生可以根據產業學院發展需要及職業生涯規劃,自愿報名參加產業學院或跨學科專業學習,均納入教學管理,計算學分。加入產業學院后,學生將進行產業通識教育課程、產業崗位核心知識能力實務訓練課程和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的畢業設計等三大模塊學習。

此外,根據龍巖市政府部門《關于實施“產業興市”戰略的意見》中提出的“365”產業發展重點,即3個主導產業、6個重點產業、5個新興產業,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增長新動能。龍巖學院著力打造智能機械與專用車制造、有色金屬與光電高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生物科技與健康養殖、生態礦業、旅游與文化創意等6個專業群和相關特色專業建設。

學校還與龍巖市有關部門共建創新創業學院,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與創業實踐為目標,構建“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創新實踐與學科競賽+創業路演與創業實踐”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依托國家、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平臺,開展創新創業教學、訓練和創業實踐,服務區域創新驅動戰略。

設立科技創新基金提升師資力量 帶著“嫁妝”嫁女兒

龍巖中小企業較多,并且技術研發能力較弱,技術研發資金也比較緊張。為此,龍巖學院與政府部門、企業共同設立“奇邁科技創新基金”,實施成本與風險共擔、利益與技術共享,直接面向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幫助企業開展科技攻關、解決技術難題。

“這好比帶著‘嫁妝’嫁女兒。”該校黨委書記王耀華說,“‘奇邁科技創新基金’基金總量1000萬,由龍巖市政府部門、龍巖學院先行出資各三分之一,企業根據科研項目需要及批準額度出資三分之一即可。”

龍巖學院校長、博士師導師凌啟淡教授介紹說:“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龍巖學院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與龍巖市人才辦合作設立‘奇邁學者支持計劃’,聯合企業引進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水平專職科研人才及創新創業團隊,引進人才協議年薪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龍巖學院組織科研團隊為合作企業配套服務。”

今年9月,龍巖學院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金屬與合金物理技術研究所合作共建“中烏(龍巖)新材料與先進制造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圍繞龍巖裝備制造業開展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技術應用研發。研究所專家同時受聘作為龍巖學院創新團隊專家,完成相關科研和實驗開發工作。龍巖學院還與德國施馬爾卡登應用技術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開展交換生、雙學位、碩士教育等項目,培養應用型人才。今年9月,龍巖學院首批11名交換生已赴德國學習。

近年來,學校先后引進了羅江水教授、劉開宇教授等高層次人才。

其中,羅江水教授畢業于比利時魯汶大學,在比利時和德國主持過多項質子導體和燃料電池相關的項目,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引進羅江水博士后,學校首期將投入近千萬元用于建設質子導體實驗室和清潔能源協同創新中心,并面向全國招聘5名博士組建科研團隊,用于團隊工作室的330多平方米實驗用房也正在裝修中。

而3年前,龍巖學院柔性引進了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導師劉開宇教授,組建清潔能源材料福建省重點實驗室。劉開宇教授是2010年作為福建省組織部門引進的首批高層次創新創業尖端人才、在劉開宇教授帶領下,清潔能源材料省級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福建省高校產學研合作項目1項和福建省科技部門重點項目2項。

除了通過各種途徑加大引入高層次人才外,龍巖學院也注重提升校內教授、博士服務企業的能力和水平,培養領軍人才。學校通過實施“兩個一百”工程,即組織100名教授(博士)進駐龍巖“365”產業的龍頭企業、領軍型企業和科技引領型企業,開展每年不少于3個月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服務工作,支持教師進入企業研究院,聯合開展100項產業重點技術攻關。選派具有博士學位或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到各縣(市、區)擔任科技副縣長,選派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或鄉鎮掛職;鼓勵企業選派管理人員、科技人員、高技能人才到學校擔任二級學院科技副院長。

凸顯“紅土”育人品牌 夯實新娘“文化修養”

如果說,專業水平、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人的“硬實力”,那么“文化修養”則是“軟實力”。龍巖學院在培養“新娘”的過程中,注重增強“硬實力”同時,也沒有忘記提升“軟實力”。

該校為弘揚、傳承和保護閩西特色的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先后成立了閩臺客家研究院和中央蘇區研究院,加強“紅土”文化研究,同時將紅色文化、客家文化貫穿于培養學生的全過程,著力打造“紅土”育人品牌。

2015年12月,學校成立“中央蘇區研究院”,研究院重點實施蘇區優秀文化資源的搶救、保護與傳承工作,有計劃、有組織地啟動與實施蘇區研究的相關課題與項目,并為從事蘇區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者提供資料性和咨詢性服務。

今年暑期,中央蘇區研究院牽頭組織了近40位師生,對閩西蘇區具有典型意義的9個革命經典村落,展開社會歷史與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調查,對閩西紅色經典村落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發展做一次系統的梳理,并提出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來龍巖上學之前,我只知道龍巖是一個革命老區,對其沒有深入的了解。”該校2013級學生鐘麗蘭說,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知道紅色文化有多么迷人。

龍巖學院為充分挖掘和利用閩西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使革命舊址舊居轉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課堂,先后組織學生赴古田、才溪、松毛嶺戰役舊址、中復村等革命舊址開展思政課現場教學活動。自2012年以來,已有8批次共4000多名學生參加了該活動。

中央蘇區研究院還鼓勵研究人員通過申報國家、省、市相關課題、出版專著,加強對紅色文化研究,積累豐富的紅色文化知識,為更好地把紅色文化融入課堂中奠定堅實基礎。目前,科研人員主持的課題《鄧子恢研究》《畬族與中央蘇區》《蘇區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形成與踐行機制研究》分別獲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出版了《閩西婦女運動史》《閩西統戰史》《閩西商史》等10余部紅色著作。

2014年10月,龍巖學院成立閩臺客家研究院,旨在充分發揮客家祖地優勢,拓寬、深化兩岸客家文化研究與交流活動,為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做出應有貢獻。同時,充分利用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在厚實客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客家文化育人形式。

學校長期以來堅持依托二級學院,開設了“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方言研究”“福建客家文學鑒賞”和“客家民俗學”等多門選修課程,將客家文化納入正常教學范圍。在永定土樓群、永定客家家訓館及連城培田古民居等客家民居地設立“龍巖學院實踐教學基地”,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客家民居文化的現場教學。

學校還通過舉辦客家文化活動月、客家文化綜藝晚會,客家民俗風情圖片展、客家文化講座和“傳家訓、亮家風”主題活動等,從不同角度弘揚閩西客家文化,使之成為學校熠熠生輝的精神名片和文化坐標。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龍巖學院明確向應用型轉型發展,全校師生凝心聚力,秉承“厚于德、敏于學”的校訓,堅持“根植紅土、致力應用、彰顯特色、服務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立足龍巖、服務海西、面向基層、緊貼行業,以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主要目標,直接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服務,力爭辦學水平位居全省同類高校前列,個別專業達到全國同類高校先進水平,為把學校建設成為服務地方、特色鮮明的閩粵贛邊全日制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奮斗。  (作者:黃德民 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