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上有兩樣東西讓人上癮:一為毒品,二為音樂。隨身聽、CD機、MP3、MP4……曾不斷改變人們收聽音樂的習慣。而當這些如今成為過往云煙時,耳機這一產品形態卻一直保留了下來。從用戶層面講,聆聽音樂的需求人人皆有,耳機儼然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
用戶需求只是其一。隨著智能手機與數字音樂的發展觸到創新“天花板”時,無論從軟件角度、硬件角度,還是盈利角度,耳機產品都成為各大廠商發展的主要延伸方向。所以,像被打了雞血一樣,各大公司近來在耳機產品上創新力爆棚,一路狂飆問世。
音頻紅海廝殺起,多股新勢力駕到
互聯網一直講究派系,在目前的耳機行業,我們可以將相關從業者分為幾大主流派系:品牌國際制造商、耳機OEM/ODM廠商、自救轉型的手機巨頭、新入局的初創品牌。
Beats、森海塞爾、AKG、鐵三角、拜亞動力一直占據著國際高端品牌前幾名。作為資深老字輩,他們在耳機行業已經完成了一定的品牌積累,并且還不斷開拓出在實用性和功能性之外的另一些可能性。像完全是作為潮流飾品而生Beats,它顛覆了傳統耳機品牌聲音為先的原則,更注重耳機的時尚感和潮流感,一度風靡青年消費者。但問題在于,伴隨高端品牌的是讓用戶望而卻步的高端價位。
伴隨國際大牌而來的還有大量與之密不可分的OEM/ODM等廠商獨立品牌。目前各大進口耳機品牌除了旗艦級產品自行掌握核心工藝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在中國珠三角地區及臺灣地區設計和制造。例如,蘋果的代工廠鴻海,Beats的代工廠正崴,為拜亞動力耳機做貼牌的聲美,為歌德耳機做過貼牌的威索尼克等。這些OEM/ODM完全有能力憑借原本在制造工藝上的優勢,加強技術端投入,進而開發自主品牌。
就像爆米花等零食成為影院收入支柱一樣,手機行業殺入紅海后,紛紛推出能交叉銷售的耳機配件,蘋果、LG、三星、索尼等均步調一致地進軍耳機市場。2015年以來,各大國產手機品牌新品發布會上更是為耳機留了一席之地。根據相關報告,品牌耳機的毛利率都在50%左右。于是時下,利潤率更高的耳機似乎成為手機廠商自救的又一根救命草。
各派廝殺正酣,但無可非議的市場領導者暫未定型,新的入行者還有插足的空間,市場不斷涌入音伏IN-VOICE、FIIL、1MORE、36dB等耳機新勢力。像近期網易云音樂重金投資的音伏IN-VOICE耳機,在淘寶眾籌上線僅3天,籌得金額便突破300萬元,這里面既有背后投資方網易云音樂的生態支撐與號召力,當然也離不開必不可少的產品亮點及需求因素。
強敵環伺,耳機該如何殺出血路?
抽絲剝繭,我們可以從上述幾大門派總結出幾種競殺模式:
實用性和功能性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配飾化。
即上文提及的Beats模式。頭戴式耳機外在設計的巨大耳帽、厚厚的流線型耳飾,入耳式則有著被稱為“面條線”的扁形耳機線……Beats的配飾化方向不僅為了緊跟時尚與美學,也為產品設計了極具辨識度的外觀,畢竟第一眼印象往往代表了人們認知世界中的刻板印象。當然這種方式的大前提是適合有一定品牌與技術積淀的產品,否則會被靠看做是在外觀設計上“耍?;?rdquo;而已。
引入明星大IP發力營銷。
明星代言耳機的案例屢見不鮮,五月天代言BOSE、楊洋代言索尼耳機、寧澤濤代言Skullcandy……但代言只是淺層次。尚雯婕和京東自有品牌Dostyle推出了一款針對電子樂人群的耳機,周杰倫擔任1 MORE創意官一職,汪峰則擔負起FIIL耳機大股東和創始人的雙重身份……號召力強大的明星IP在很多領域可以收獲龐大的信仰粉,但對于耳機用戶尤其是中高端耳機用戶而言,會對耳機品牌、性能、外觀等方面有諸多苛求,對于殺入耳機市場的攪局者想用燒錢模式實現賺快錢的目標也并非易事。
內容與音質雙管齊下的“在線音樂平臺+耳機”模式。
筆者認為這是目前耳機行業最現實與靠譜的路數,在此著重解析一下。如今人們離真正的好音樂越來越遠:很多耳機設備為搶市場一味追求性價比,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斷上演;另一方面很多數字音樂平臺的音樂文件格式被壓縮,缺乏商業模式導致好內容稀缺。好在網易云音樂與音伏IN-VOICE耳機的聯手抓住了這些痛點。
網易云音樂歷經三年修煉后成功彎道超車,注冊用戶與日活用戶規模均躍居行業前三,已成為網易旗下第三大移動APP產品。平臺收錄超過1000萬首正版高品質音樂,更是讓音質和內容成為其核心賣點。與之相匹配的是,網易云音樂對耳機新品牌音伏IN-VOICE的投資。音伏IN-VOICE音樂耳機對聲音的真實還原有種執念式的堅持,其團隊成員有2個鮮明標簽,一個是熱愛音樂的“聲音偏執狂”,另一個是癡迷耳機的“骨灰發燒友”。這個本土耳機新品牌近日舉辦了一場新品發布會,沒有噱頭,沒有明星,沒有數層樓高的大屏幕,也沒有“相聲表演”,如此的低調、樸素卻集結了耳機界頂尖的資深耳機發燒友出席,這在業界不為多見……
網易云音樂和音伏IN-VOICE聯手打造的這種“在線音樂平臺+耳機”的模式,其價值在于,硬件發揮入口和采集器的作用,在線音樂平臺則在軟件與內容層面給予反哺。在播放之外,提供云端內容、云端歌詞同步、音樂推薦等功能支持。這種結合可以給用戶提供內容+軟件+硬件+云服務的一體化音樂體驗。這跟蘋果顛覆音樂產業的一體化模式類似:與唱片公司分成的商業模式+付費的音樂下載+iTunes音樂管理工具+iPod音樂播放器,最終皆大歡喜。
耳機智能化和完美音質的博弈。藍牙、降噪、智能等一直是資本市場熱捧的潮流功能,因而不少廠商熱衷于研發在耳機中加入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新產品,譬如綜合應用傳感體系、智能語音交互和智能推薦算法等。
雖然無線化和智能化是耳機產品發展的一大方向,但判斷一副耳機優秀與否的根本還是在于它能否還原出最真實的聲音,呈現“最完美的音質”。音伏IN-VOICE就力圖回歸聲音本源,想要純粹做一款還原真實聲音的耳機產品。這種倔強堅持,在這一片紅海市場中盡管冒險,但卻保持了品牌的自我個性,表達了品牌專注聲音的態度。音伏IN-VOICE相信最終穩握市場的終歸是優質的產品,而非花哨的噱頭。就如音伏IN-VOICE產品總監于方覺所言:“當你所考慮的功能有可能會對音質產生損傷時,你就需要取舍。如果你的第一準則是聲學,你就要勇敢地放棄那些看上去非常熱點的功能”。
未來潛能隱含,或取代手機成新寵
在逐漸放緩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大型廠商正在經歷增長飽和。而耳機市場如今一片繁華態勢。今年初,美國知名研調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預言耳機市場將在未來7年迎來全球爆發性增長,2022年相關行業年收入將達到74.8億美金。也因而,耳機被很多業者看作手機之后的下一個朝陽產業。
事實上,如果站在未來,重新審視耳機這款產品形態,其身上還隱藏著堪比手機的諸多潛力。馬化騰曾在一次采訪時對智能手機如此打比方,他稱智能手機其實是人感官的延伸,“攝像頭是眼睛的延伸,感應器是觸覺的延伸,麥克風是嘴巴的延伸,它們通過移動互聯網,前所未有地結合到了一起”。
過去,耳機只是一個簡單的硬件的一次性交易,未來如果從AI技術角度講,耳機將作為感官器官耳朵的延伸,通過記錄與積累整個動態世界的聲音等數據,并上傳到云端,幫助計算機模擬人類的聽覺,這是未來人工智能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而通過跟用戶長期交互交流,當用戶主動來發起內容請求,人工智能來會及時把用戶所需要的信息、用戶想聽的音樂及時給到。
一言以蔽之,全場景的人性化、智能化模式將重新定義耳機未來。從這點看,傳統耳機以硬件的形式只能作為豐富產業鏈的輔助而已,像音伏IN-VOICE硬件與內容的組合模式則找到一把正確打開未來的鑰匙。(文/王小琉)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