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豐田佐吉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日本匠人,而豐田的傳承不僅體現在對自身人才的培養,更在于對于日本汽車文化和汽車社會的普及。
啟程赴日之前,案頭放了兩本書,一本很具禪意風格,《人生需要匠人精神——日本當代10位陶藝家的手作情節》,扉頁簡介中這句話很吸引我:制陶這條路,仿若人生,靠的是手藝,急不得,懶不得,千錘百煉,才能成。
另一本是管理學的經典之作——《豐田現場的人才培養》,書序提及,豐田管理模式中的人才培養方法“就是古代日本人的處事方法、家族觀、社交方法等,是以作為日本人理所當然的行為和價值觀為基礎的,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必須與他人一起努力的思想。”
兩本風格迥異的書混搭在一起,恰到好處地串起了這次日本文化之旅。于我,這次日本行想要了解的是,在中國企業大談顛覆式創新的時刻,為什么以豐田汽車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卻反復強調傳承與改善?對于蓬勃發展的中國汽車企業來說,那個似乎動作有點緩慢的豐田汽車,有什么值得快跑中的我們反思和借鑒?
三天時間,兩個紀念館、兩條生產線、一個環保小鎮、一個汽車博物館、一個屏風老店,從歷史到未來,這是一次獨具匠心的安排。
很欣賞這句,“一個不問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同樣,一個不問來路的企業,是沒有出路的企業。”
10月24日上午,我們來到了豐田汽車真正的發祥地——豐田佐吉紀念館。站在佐吉先生的雕像前,我腦補了一下這樣的場景:明治維新期間,深受西方思潮激勵的少年佐吉與他的小伙伴聚集在村里的觀音堂,挑燈夜讀《西國勵志篇》,從此埋下了發明的種子。
豐田佐吉,1983年2月14日誕生于靜岡縣木匠家庭,豐田汽車奠基人豐田喜一郎的父親,日本發明家、織機改革家、自動織機的創立者;在其63年的生涯中,40多年用于發明創造,榮獲專利84項,被實際應用的多達35項、經過反復改良的G型自動織布機成為經典之作。
少年佐吉發明自動織布機的沖動,來源于要改善母親和村民的辛苦勞作,在佐吉紀念館里,母親勞作織布、佐吉站在身后的場景被定格。
同樣印象深刻的是,佐吉發明的G型織布機不把問題留到下一個工序,如果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織機就會自動鎖死。一百多年前,豐田已經開始用機械的嚴絲合縫把控每一道生產工序,這一制造理念一直影響至今。
在隨后參觀集中體現改善理念等豐田生產方式精髓的標準生產線——本社工廠TPS生產線、以及全部手工打造的豐田燃料電池車MIRAI生產線時,切實感到,每一道工序的工人都有一個基本的理念,把下一道工序的工人當作客戶,不把問題留給客戶。試想,在我們自己的工作中,如果堅持這樣把控品質的理念,的確行之有效而且受益匪淺。
值得一提的是,在豐田佐吉紀念館,那個濃縮了豐田佐吉一生感悟的豐田綱領,奠定了豐田汽車的今年。一百多年前的思想不僅影響了豐田幾代人,至今看來,依然鮮活生動。
24日下午,在TPS工廠,我們見到了有豐田“活化石”之稱的老人——在豐田工作53年、負責生產領域的專務河合滿,他從一線工人成為公司高管的勵志故事,恰好體現了豐田對人的培養。
關于大名鼎鼎的TPS,豐田生產體系(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很多人的認識來源于那本著名的《改變世界機器》,由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副社長大野耐一創建,是包括經營理念、生產組織、物流控制、質量管理、成本控制、庫存管理、現場管理和現場改善等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生產管理技術與方法體系,是豐田生產方式的精髓與核心。
但是,任何成功的企業都要面臨同樣的問題,隨著公司的壯大與發展,如何讓后續員工對于企業精髓的理解不是紙上談兵,并且很好地傳承下去。豐田的方法之一是,在本社工廠保留TPS基本生產線。
“這里是豐田生產工作的原點,能夠鍛煉員工技能,激發員工的智慧,這是對TPS基本內容的教育和傳承方法。不僅在本社工廠,豐田其他的工廠也在開展,都是作為豐田生產方式的教育體系之一。”
河合滿說,這種通過前輩們一線作業的智慧打造的生產線,可以讓后輩獲得教育和技能。
到這里,我大概明白豐田倡導的傳承與改善,所言非虛。一個家庭也好,一個企業也罷,再好的文化與理念,關鍵是得以傳承和繼續。如果豐田喜一郎沒有繼承父親豐田佐吉的發明創造的理念,便不會有后來的豐田汽車,而豐田汽車的經營之道得以傳承才有了豐田今天的強大。
在豐田鞍池紀念館旁,是豐田喜一郎的故居,并不寬敞的大廳里,一塊固定在壁爐上、防止火星外溢的鋼板依然保留。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里,豐田喜一郎也不忘記發明和改善。鞍池紀念館建于1974年,為了紀念1972年豐田汽車累計整車生產數量達到1000萬輛而修建。
回想豐田汽車將近80年的歲月,并非一帆風順。地震、召回的打擊讓人們對豐田的管理方式產生疑問,那些執著于豐田管理模式的中國企業家是否應該選擇更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理念?
在《豐田現場的人才培養》我找到了這樣的答案:認為豐田管理已經落后的企業家和學者,恰恰忽略了豐田管理發展中培育人才這一核心要素。人本主義是豐田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豐田管理模式強調的是讓員工從內心真正感悟到,工作不是枯燥的、而是有意義的。
“如果有人問我,豐田最值得學習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能夠讓人們愿意、能夠、持續不斷而且有效地致力于正確地改善活動以打造對抗無常變化的葵素相應能力,實現共存共榮、追求永續經營的哲學和方法。”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企業管理創新研究所副所長蔣維豪,在書中這樣寫到。
日本匠心文化之旅最后一站是參觀非常有特色的屏風制作店,我們手工體驗了一次屏風制作,獨具匠心的機關設計和這座老店的質樸與安靜,讓參觀者流連忘返。
在日本,傳統的手工藝人不在少數。日本本州島中部的一個內陸線,岐阜縣,山水合為,民俗浸染,美濃和紙、傳統和傘、岐阜提燈、日用陶瓷等傳統手工藝繁榮,成為日本匠人習藝路上的必經之地。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一書中,匠人老古這樣描述日本陶器所具有的特質——看起來的隨意和生澀都隱含著作者的著意設計,但是又力圖把這樣的用意含蓄地隱藏起來,等待著使用者觸摸的時候發現。
精雕細琢、潛心制造,這只是匠人精神的特點之一。匠人精神,更重要的是找到內心的安寧,放下功利與浮躁,堅持自己的道路。
日本當代陶藝家安藤雅信在遇到職業瓶頸時,寫下了這樣的反思,“在忙于藝術的十幾年里,自己走的太快,仿佛永遠在追尋一個無盡的盡頭,盲目且麻木。”后來,他從對希望藝術美學的膜拜中回歸東方價值,成就了現在的藝術風格。
從個體到企業,豐田為何能夠長期以來,以一種不急不緩的速度發展,大概由此而來。
當然,匠人文化也好,年輪經營也罷,最重要的還是傳承。“我的父親并沒有一定要讓我繼承家業,我也同樣不會勉強我的孩子,但他們卻非常愿意從事這個工作。”屏風店現任社長,講述著自己從父輩延續的理念,讓這個手藝繼續繁衍。現在,他每年都會定期到全球其他國家,傳播屏風制作文化,而且是自費。
由此及彼,日式屏風的源頭是中國屏風制作工藝。顯然,中國并不缺少匠心文化和匠人精神,缺少的恐怕是傳承。
回到豐田,從某種意義上說,豐田佐吉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日本匠人,而豐田的傳承不僅體現在對自身人才的培養,更在于對于日本汽車文化和汽車社會的普及。在豐田汽車博物館里,對于汽車社會樂此不疲的日本少年隨處可見。(何芳/文)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