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房企“大愛”銀行理財 年化收益率可超貸款利率

2015-09-10 11:05:25     來源:     編輯:    

  “一面按照5%左右的利率貸款,一面拿著閑錢買收益率達到6%的理財產品,房企真是‘城會玩’了”,網友如此調侃中報顯露出來的部分上市房企大手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現象。

  “在銀行與房企的緊密關系中,人們通常能看到的是銀行處于借出端、房企處于借入端,但實際上經常有大額現金流進出的房企一直是銀行努力爭取的‘金主’”,一位資深專業并購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從上市銀行中報數據來看,房企確實精于算計,上半年購買的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大多在5%-6%之間(保本浮動收益型),可以說不僅跑贏了同期保本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均值,甚至有可能跑贏銀行同期對于上市房企的的貸款利率。

  房企鐘情理財

  在上市房企今年的中報中,“理財”似乎成為了一個通用詞。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大龍地產今年上半年有8款理財產品到期,兌付本金合計11.5億元,資金來源為閑置自有資金,合作涉及5家銀行的北京分行,且其中5款產品是今年上半年購買的。

  據《證券日報》記者根據上市房企中報不完全統計,上半年有約20家房企大手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例如,三湘股份今年上半年有兩筆理財收益落袋,合計收回本金12.5億元,資金屬性同樣為自有;榮安地產今年上半年6次出手購買理財產品,每次出手5000萬元;金融街今年上半年8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金地集團報告期內14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本金累計超過15億元……

  事實上,三季度以來,上市房企的投資理財活動也未有絲毫停歇。日前,外高橋斥資5500萬元,購買了一款期結構性存款產品;榮安地產7月29日董事會審議通過了《 關于購買理財產品的議案》,同意公司(包括公司控股子公司) 在保證日常經營運作資金需求、有效控制投資風險的前提下,利用自有閑置資金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投資額度不超過10億元人民幣,投資的品種為保本型低風險理財產品,單筆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最長不超過3個月。

  劃算的交易

  對于房企熱衷理財的原因,地產界人士和金融從業者的解讀并不相同。

  在地產界人士眼中,這是上市房企拿不到地導致的資金被動閑置。有媒體援引房企人士分析稱,“土地價格的飆升、開發門檻迅速抬高,使得一部分中小房企面臨尷尬境地,特別是在一線市場,拿地似乎已經只面向大型房企”,“很多中小房企都是這樣,手里有點錢,但在公開市場又不夠拿地,二級市場拿項目又找不到合適的,只能先買理財產品”。

  不過,《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不僅是中小房企選擇閑置資金理財,部分大型房企同樣有此愛好。中國建筑今年5月份和6月份,分別與4家銀行合作并購買理財產品,理財本金累計11億元,此外該公司還向11家公司委托貸款,截至今年6月末,該公司對外委托貸款總額37.5億元。

  “上市房企原本也經常會有流動資金在銀行以活期存款或短期定期存款的方式進出,這其實是銀行可以低成本獲得的大額存款,但是理財產品和互聯網金融產品興起后,很多房企開始進行主動的現金管理,銀行的攬儲成本上升,而房企的財務成本下降”,銀行界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是房企財務管理的手法,并不是無錢買地或有錢花不出去。”

  本報記者發現,房企閑置資金理財的“性價比”確實非常高。以中國建筑為例,該公司6月15日購買的理財產品協議約定的年化收益率為6%,當時的LPR(貸款基礎利率,是基于報價行自主報出的最優貸款利率計算并發布的貸款市場參考利率)僅在5%左右,而作為大型央企且信用良好的中國建筑很可能是符合最優貸款條件的客戶。事實上,不僅是中國建筑,多家大中型房企購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能夠超過或接近同時期的LPR,也就是說,對于優質上市房企而言,合理利用銀行授信的同時,將閑置資金投入理財是筆劃算的買賣,且還能大幅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更何況,房企在選擇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以甲方的強勢地位選擇銀行,還有利于今后低門檻、低價格的申請貸款。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