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減壓閥”變成“緩沖器”
——龍巖永定積極探索社會治理創新
□劉永良 陳建和
“民有呼,我有應;民有求,我有行。”為暢通民意訴求渠道,龍巖市永定區委、區政府撥出100萬元用于今年為民辦實事項目——區群眾訴求服務中心建設。全面整合相關部門訴求服務資源,將信訪、調解、仲裁、便民服務等有機結合,依托區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區信訪局、區人民調解中心現有工作人員,聘用、抽調、補充5名工作人員,騰出500平方米辦公場所完善區群眾訴求服務中心,與區民情處理中心、信訪局合署辦公。
區群眾訴求服務中心按照“群眾訴求聯訪、矛盾化解聯調”的總要求,認真做好群眾訴求接待及糾紛調處服務工作,服務大廳設登記導辦、政策宣傳、法律援助、信訪、調解、仲裁、督辦、查詢等若干個窗口,配備必要的候辦區、工作室、領導接訪室及辦公和便民服務設施,引導群眾合理合法維權。不但給群眾增加了一個新的訴求渠道,而且在群眾看來,還有了一個說事講理的地方。把事說清,把理辨明,心氣自然順暢,訴求中心由此成為社會不滿情緒的“減壓閥”,社會沖突的“緩沖器”。
“真是太感謝‘說事評理員’了,要不是他們,恐怕我和兒媳婦的關系現在還僵著呢!”8月19日,永定區湖雷鎮的陳嬸握著村“說事評理員”的手激動地說。原來,陳嬸和兒媳婦前段時間因為是否再生孩子的問題產生了分歧,并發生口角。該村的“說事評理員”了解情況后,多次把婆媳倆請到“說事評理室”進行勸解。最終,經過幾番勸說調解,婆媳倆和好如初。
像陳嬸把“鬧心事”變成“舒心事”的事例,在永定區還可以列舉許多。為從源頭上預防社會矛盾的產生,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永定區在各村設立“說事講理室”,由村居“兩委”干部作為固定說理員,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干部作為特邀說理員。目前,全區設有說事講理室128個,聘請說理員和特邀說理員2165名。不論是婆媳之間,還是鄰里之間,小到夫妻吵架、停水停電、鄰里糾紛,大到建房、求學、就醫等問題都可以找“說事評理員”。同時,“說事評理室”對群眾咨詢、反映的問題都做到件件有登記,事事有著落。
“對門相見不相識”已經成為形容城市鄰居間關系的口頭禪,由此也反映出人們居住環境發生轉變以后,人與人之間“遠親不如近鄰”的概念也隨之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為此,永定區在各村居大力開展“鄰里守望互助,共創平安和諧村居”活動,組織群眾開展鄰里平安互助、生產互助、生活互助,通過村居成立鄰里守望互助合作社,片、組成立鄰里守望互助組,確立守望員,設立鄰里說事講理室等辦法,組織廣大群眾互幫互助。目前,永定區設有鄰里守望互助組2600個,守望員2795人。
“現在遇到左鄰右舍時,主動打個招呼,看見腿腳不便的老人,熱心地上前攙扶一把……已經是‘新常態’啦。”日前,永定區鳳城街道的廖阿姨與筆者交談中對鄰里守望的事連聲道好。她說,鄰居間相互幫助,建立和諧融洽的鄰里關系,不僅是提升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的需要,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