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中秋甲趣味 細數你所不知的傳統習俗

2015-09-22 16:40:02     來源:     編輯:    

一年一度中秋時節,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除了賞月、吃月餅,在閩南地區,仍保留著千百年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老習俗。

  1、拜月娘媽 

  

  閩南人尊稱月亮為月娘、月娘媽,每到中秋月圓,每家每戶都會在自家庭院擺出香案,供上時令果蔬,燒香對月祈福。“拜月娘媽”通常由家中女主人主持,家中孩子也要參與,所供果蔬以柚子、龍眼、香糕為主。零點一到,對月焚香禱祝,企盼“月娘媽”給全家人帶來平安好運。在閩南,從小孩子就會被叮囑要尊敬月娘,不可用手指月,不然夜間睡覺就會被割去耳朵,當然這只是一個老傳說,卻也展示了閩南人對月亮的崇敬之情。如閩南童謠《拜月娘》:拜月娘,拜月姐;好頭毛,好嘴齒。嘴齒通吃物!頭毛通梳妝。您是娘,阮是兒;您是姐,阮是弟。通舉刀仔,割阮雙畔耳;刀仔利利,割阮無代;刀仔鈍鉈,割阮無痕。 

  2、博狀元餅 

  

  閩南地區,中秋節有“博狀元餅”習俗。相傳,元末中秋,人們借玩餅為由聚集,以放鞭炮為起事信號,反抗元朝統治者。此后,這一形式就在民間逐漸演化為中秋節“卜狀元餅”、“博狀元餅”的習俗。又一說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為淡化及化解部下的鄉愁,特令一位部將,設計出一套玩餅的游戲,讓官兵們在中秋節盡情戲玩,后來便逐漸在臺灣和閩南民間流傳開來。“卜狀元餅”時,共需63個大小有別的月餅,稱“全盒”。內分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六式。如今,博狀元餅已經發展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中秋娛樂活動,博餅內容也不僅限于月餅,更多的加入了現代元素,各類生活用品加入其中,大大豐富了此項活動的娛樂性。

  3、蒸番薯芋 

  

  中秋,閩南人必會蒸煮番薯芋。以金黃色地瓜和白芋頭為主,寓為“包金包銀”。“芋”在閩南話中諧音“路”、“護”,方言“食米粉芋,有好頭路(工作出路)”的說法。相傳元末農民起義,砍下敵人的頭來祭祖,后來,人們用檳榔芋頭和番薯作為替代品祭祖。另一種傳說是中秋,戚家軍挖芋頭充饑,最終大敗倭寇,從此沿海中秋節多吃甜芋以紀念勝利。

  由于芋頭生長能力強,一顆小“芋母”就能種出一窩的“芋子”,老人常說“芋子芋孫”,諧音“護子護孫”。在中秋吃番薯芋,也意在祝禱子孫興旺。

  4、吃柚子 

  

  中秋時節,是閩南柚子大豐收季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家中放一個柚子。柚子又諧音“佑”,有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的美好寄望。傳說,古時候,每到中秋,山上就會有一種妖怪下山,專門在月圓時,入戶吃人。柚子狀似人的頭顱,因此,人們把柚子放置在屋中,全家老少圍坐一起,將柚子切開分食,借此展示此戶已有犧牲祭品,用以瞞騙過妖怪,護得全家平安。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