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留住你? 聚焦中國330萬鄉村教師的“去與留”

2015-09-10 10:38:08     來源:     編輯:    
資料圖: “80后”年輕鄉村教師合影。陳超 攝
資料圖: “80后”年輕鄉村教師合影。陳超 攝

  中新網北京9月10日電 題:拿什么留住你? 聚焦中國330萬鄉村教師的“去與留”

  作者:呂春榮

  “我曾懷著理想選擇去鄉村教學,并且一干就五年。但各種‘現實’不斷告訴我,如果有機會,就該離開這里。”這是年輕的鄉村教師張玲的心聲。

  待遇不算高,教學環境差,晉升空間不大……這些都是擺在這位年輕教師眼前的“現實”。而這樣的“現實”,同樣也擺在中國330萬鄉村教師的面前。

  今天是中國第31個教師節,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聚焦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可見,如何留住鄉村教師,已成中國教育發展的一大重要課題。

  鄉村教師的去與留

  教育部此前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3年間,全國鄉村教師數量由472.95萬降為330.45萬。短短三年時間內,鄉村教師流失人數達142.5萬,流失率達30%。優秀教師出走,新晉教師業務不熟,教師隊伍短缺……這是中國很多鄉村學校普遍面臨的問題。

  上述問題就常常擺在四川涼山寧南縣杉樹鄉中心小學校冉順友校長面前。

  該學校目前有學生526人,然而全校老師僅有22人。由于地處高海拔的山區,學校環境也不太好,雖然教師月薪能達到2000多元,但該學校對很多老師而言,吸引力并不高。

  “老師很少,但我們的老師工作很刻苦。”冉順友介紹,老師每天早上6點20分便開始工作,直到晚上9點多才能休息,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然而,畢竟學校有500多個學生,如果僅靠這二十幾個教師,還是遠遠不夠。”

  冉順友無奈地表示,如今,該學校教師保守估計還缺6到8名。雖然縣政府對此很重視,但可能苦于資金等問題,學校教師缺口問題仍有待解決。

  “學校每年都有優秀的教師往縣城里考,這樣的流動很正常。”冉順友說,同樣,學校每年也會吸收一些新教師加入。近幾年,就有幾位90后加入,其中很多都是大專生通過考聘的形式考進學校的。但客觀而言,畢竟新老師教學經驗不夠豐富,教學水平有待提高。因此,作為校長,還是希望老教師能留下來。

  “縣里學校比鄉鎮學校條件好很多,如果有機會,我也會考慮離開。”和很多鄉村教師一樣,張玲也渴望進城教學。

  張玲2011年從學校畢業,一畢業就選擇帶著理想去鄉村從教,她先是在江西省上饒縣的一所農村小學支教兩年。后來,因為個人原因,她“轉戰”江西余干縣,在余干縣大溪鄉某小學當起了特崗教師。如今,她即將度過自己教師生涯的第五年。

  張玲說,以前做支教老師時,一個月工資只有1300元,并且沒有其他補助。如今,每月工資有1900元,并且年底有補貼7000元,但這對自己遠遠不夠。

  “我們這群任教的老師都是全能型的,任務很重。兩人帶一個班,除了教授‘語數英’外,體育、音樂等課程也要一肩挑起。”張玲說,她所在的學校并不大,學校6個年級加上學前班,只有一百多個學生,然而就只有9名老師。

  “我所任教的兩所學校都是很典型的農村小學,教學樓比較陳舊,廁所還是很老式的。”張玲說,老師的住宿條件是最麻煩的,有人直接住在村民家里,也有人就住學校辦公室的,”而對于我們而言,如果哪所學校修了宿舍樓的話,那算是很好的待遇了。”

  張玲說,“我目前的想法,應該是轉正之后,參加縣里的農村老師進城考試。”

  張玲選擇走,也有老師選擇留。林文綺是福建省洛江區一位教齡達十幾年的鄉村基層教師。

  “‘去和留’的問題,以前常常出現在我眼前。”林文綺說,前些年,她的很多同事都選擇到城市里教書,她曾動心過。但如今,她已決定留下。

  林文綺每月工資有6000元,扣去“五險一金”,工資卡上還能剩下4000多元。對此,林文綺說,“鄉村教師待遇不斷提高是個好事,讓我對這份職業更加珍惜了。”

  林文綺說,“這兩年,我的工資不斷上漲。尤其前年起,每月又多了1000元的生活補助。”

  資料圖:湖南道縣蚣壩鎮下福洞村村小一名鄉村教師,21名小學一年級學生,組成了一所“袖珍”客廳學校。何紅福 攝

  政策“大禮包”挽留鄉村教師

  林文綺所說的1000元生活補助,就是來源于國家2013年9月起實施的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

  該政策實施以來,據了解,僅去年,22個省份699個連片特困地區縣中,已有21個省份604個縣實施了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覆蓋縣數達到86%,比2013年增加55%;享受補助學校6.7萬所,受益鄉村教師94.9萬人。

  近年來,政府向鄉村教師釋放出的一系列信號都表明,要全力留住鄉村教師。

  今天是中國第31個教師節,今年教師節的主題鎖定為“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聚焦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今年教師節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9日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全體參訓教師回信,強調“扶貧必扶智”,并表示,“希望你們牢記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務學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為祖國下一代健康成長繼續作出自己的貢獻。”

  據悉,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自2010年啟動,到2014年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700多萬人次,實現了對中西部640萬農村教師培訓一輪的目標。從2015年起,“國培計劃”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區鄉村教師校長培訓。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日在北京會見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及優秀鄉村教師代表時表示,鄉村教師扎根農村,甘于清貧,不計名利。正是他們無怨無悔的堅持和付出,才使知識的甘露遍澤祖國的每個角落,讓農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樣受到良好教育,也讓眾多貧困家庭擁有過上更好日子的希望,這也是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之舉。要切實落實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使廣大執教農村的教師受尊重、有回報、得發展。

  今年6月1日印發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出了包括“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準”、“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等八大舉措。在這八大舉措中,有諸多關于鄉村教師政策傾斜的制度設計。

  此外,不久前,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做好慶祝2015年教師節有關工作的通知》,短短1000多字,就先后5次提及“鄉村教師”。

  在教育部《2015年的工作要點》中,也多次提及鄉村教師,并強調,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啟動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

  在職稱的問題上,鄉村教師也迎來政策“禮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在鄉村學校任教3年以上,表現優秀并符合條件的教師,同等條件下優先評聘。

  資料圖:2014年4月2日,蒙城縣籬笆鎮姜劉小學三年級教室,朱景科老師用手支撐著身體給學生講課。

  留不住?拿什么留住?

  當前國家給予了鄉村教師諸多政策“大禮包”,但這能否留住鄉村教師,到底該拿什么留住他們?

  知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分析,“之前,我們對鄉村教師的欠債太多了。一般而言,越是艱苦的教學環境,教學任務越重,工資理應越高。因此,鄉村老師收入應多于城市老師。但之前,我們并未有效落實,目前雖然國家有政策支持,其中包括生活補助等,但傾斜力度還可以再大些,鄉村教師的工資還是很低。”

  在熊丙奇看來,整體而言,鄉村教育仍是中國基層教育的一個短板。而鄉村教育中,鄉村教師又是短板中的短板。鄉村教師待遇低,工作環境相對艱苦,事業發展有局限,這都導致了鄉村學校無法吸引優秀教師去任教。

  2013年,《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2》的負責人曾針對國內多所211、省屬重點和省屬一般師范院校的畢業生愿意去農村的意愿進行了調查。該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對待遇的期望是第一考慮因素,初期月工資達到3001~4000元時,就有79.4%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愿意去農村任教;如果工資達到4001~5000元,88.07%的大學生都愿意下到農村。

  “中西部鄉村教師如果工資能夠達到4000元以上,有些大學生便會選擇從事鄉村教育。而其實,這樣的工資水平,高于現在水平一倍左右。”熊丙奇說。

  “這幾年,鄉村教師年齡結構存在一個‘U型結構’,即青年教師比較多,30到45歲很少,老年偏多。”熊丙奇說,該結構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年齡比較大的教師依然堅守,二是近年來,鄉村通過“免費師范生培養計劃”等,引來了一批青年教師進入鄉村,然而這些人員其實卻無法留住。同時,中間這部分教師,卻不斷選擇出走。”

  對于上述出走教師,熊丙奇分析,有些是出于環境原因、工資待遇考量,另尋出路,也有一部分人則是因為教學表現不錯,選擇向城市流動。

  “實際上我們注意到,整個教師的流動,從村里到鎮上,從鎮里到城區,從普通城區到省會城市、發達地區。這是一個不符合教育公平的流動。”

  熊丙奇強調,“本身我們就存在著城鄉差距、地域差距,優秀教師不斷流動向上走,就會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到鄉村去當老師是逆流動,這需要國家推行義務教育的崗位輪換,但當前我們還缺乏這樣機制。”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鄉村教師的工資太低了。”熊丙奇說。

  熊丙奇建議,應該推動鄉村教育體系的構建,規范鄉村學校的管理制度,而更重要的是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這就需要建立起一個公開透明合理的用人體系。

  “將目前鄉村教師的工資提高一到兩倍,這一問題或有望得到解決。”熊丙奇說。(因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完)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