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作孚外孫:寫傳記為給祖父討還公道

2015-12-11 14:17:39     來源:     編輯:    

騰訊文化 陳菲 發(fā)自北京

盧作孚外孫:寫傳記為給祖父討還公道

盧作孚(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編者按】他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航運,最終成為中國船王;在抗戰(zhàn)最危急時刻,他幾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中國的敦刻爾克式壯舉——宜昌撤退;他辦教育,把北碚建設成一片世外桃源;他多次被軍閥和國民政府委以高官,卻大多堅辭而去,即便赴任也很快離職。1949年,避居香港的盧作孚謝絕了臺灣方面的邀請,把在香港的船隊帶回了大陸。回到大陸后,盧作孚帶頭把民生公司交給了國家,率先實行了公私合營。然而,在一個革命滾滾襲來的年代里,盧作孚也無法幸免。一浪一浪的政治波濤讓船王找不到方向。1952年2月8日,盧作孚在他簡陋的寓所內(nèi)吞食了大量安眠藥自殺……

時至今日,盧作孚對于很多人來說,已經(jīng)稍顯陌生,但是作為一個重慶名人,他曾經(jīng)對中國做出的貢獻,不應該被遺忘。盧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國”“教育救國”“實業(yè)救國”三大領(lǐng)域,生涯中充滿艱辛、風險和挑戰(zhàn),并且在幾個方面都各有成就。當然在總結(jié)盧作孚先生一生時,不能回避的是最后的結(jié)局:自殺。他到底為什么會自殺?眾說紛紜。今年11月,盧作孚長外孫清秋子花費十年之久,為其撰寫的30萬字傳記《百年心事:盧作孚傳》面世。

日前,清秋子在接受騰訊文化獨家專訪時,介紹這本傳記的寫作情況,并對外公盧作孚的生平進行客觀評說。作為赫赫有名的“中國船王”盧作孚的后代,他自稱自己不僅沒有優(yōu)越感,而且還因為外祖父受到不公正的歷史待遇,給年輕時代的自己帶來了沉重的負能量。“因為這樣我才為他寫了一部傳記,從青少年時代的陰影中解脫出來,也是為了給他討還一個公道。”以下為專訪第一篇。

底層的生活狀態(tài)和訴求最能打動讀者

騰訊文化:一手創(chuàng)作底層文學,一手書寫歷史長卷。這兩種寫作方式的切換,你是如何把握的?

清秋子:底層文學是描寫底層人物命運的,中國社會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底層經(jīng)驗,有的是時代造成的,有的剛?cè)肷鐣隙ㄊ菑幕鶎娱_始干起,完全沒有底層經(jīng)驗的人比較少。底層經(jīng)驗對于一個人的記憶是深刻的,因為比較艱苦,遇到的障礙比較多。所以一個寫作者利用他的底層經(jīng)驗做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時,實際上沒有什么困難,也很容易寫出精彩的作品。中國現(xiàn)代史上很多著名作家的成名作都是描寫底層生活的,不是自己的就是別人的,這比較容易成功,因為底層的生活經(jīng)驗、生活狀態(tài)和訴求最能打動讀者,引起讀者的同情。

知青一代有比較豐富的歷史知識儲備

比較難的是轉(zhuǎn)換到歷史方面的寫作,歷史寫作有一定的門檻,需要相應的歷史知識包括一些常識,需要有自己的歷史觀和歷史知識框架。這一點對我來說不是很難,因為我們是知青一代,知青一代所讀的書非常少,可是有一部分書書店有賣,允許閱讀,那就是歷史書。那時候讀《世界通史》《中國通史簡編》,這些書很容易買到。很多不甘心于愚昧狀態(tài)的知青自己在看這些書,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過去的文科生,文史哲三門知識不分家,愛好文學的人同時也愛好哲學和歷史。我就這樣在年輕時代的閱讀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包括直接讀古典,比如二十四史里的一些斷代史,還有古代史學家寫的史學著作,包括先秦諸子的一些書如《商君書》《韓非子》《荀子》,有了這些知識之后再來寫歷史人物傳記就比較容易了。

另外,歷史人物傳記的寫作需要人有一定的閱歷,一個有豐富經(jīng)驗的當代人才能體會古人在彼時彼地,他的處境、他的心態(tài)、他的想法和他的努力,他做這個事情的動機,如此才能夠客觀、深入地評價他的所作所為在歷史上產(chǎn)生的效果。這個轉(zhuǎn)換雖然有難度,但并不是很難,主要是你要鼓起勇氣邁出第一步。我們這一代人,喜歡寫作或者讀書的,這方面的知識儲備還是夠用的。

民國人物的命運往往被歷史潮流裹挾

騰訊文化:為什么會轉(zhuǎn)向描寫民國人物?在選擇歷史人物的時候標準是什么?

清秋子:我寫過的民國人物有三位:一是張愛玲,一是牟宜之,另外就是我的外祖父盧作孚。我選擇民國史人物的標準,是他一定要獨特另類、特立獨行,這個人的人生軌跡與他的世界觀、價值取向一定要是非常特殊的,而且在自己的領(lǐng)域里做出了優(yōu)異的成就。

民國史人物和古代史人物寫作有一點區(qū)別:古代史料比較少,有的都可以用上,就怕不夠,民國歷史離我們比較近,各種資料比較繁雜,需要做大量的篩選工作,不可能都堆在一本書里。怎么能夠從紛繁的資料中梳理出一條清晰的人生軌跡,怎么抓住他的精神實質(zhì)、人生本質(zhì),怎么客觀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貢獻,這需要相當?shù)墓αΑ_@是我一開始沒有寫民國人物的原因。加上民國錯綜復雜,各種各樣的斗爭、各種主張,想客觀地寫好一個民國人物比較困難。我在后面轉(zhuǎn)而寫民國人物,但一寫上就很感興趣,因為距離我們很近,年輕時代遇到的困惑和民國歷史有關(guān),包括所謂的家庭出身、父母的道路選擇,這都是我們青少年時期曾經(jīng)思考過、曾經(jīng)迷惑的問題。通過現(xiàn)在寫民國歷史人物,這些東西立刻就理解了——理解父輩為什么是那樣一種精神狀態(tài),為什么他們年輕時做了自己的人生選擇。青少年時代的我們把問題想得很簡單,其實民國歷史很復雜,作為一個人生活在民國,不是像我們后來所理解的,可以明明白白選擇甲而不是選擇乙,不是那樣的。那時候人物的命運被歷史潮流裹挾,很難避開很多風險,有時候是注定的一種命運。

盧作孚外孫:寫傳記為給祖父討還公道

清秋子

青少年時期為外公盧作孚受過很多屈辱

騰訊文化:你之前有寫過張居正、魏忠賢、武則天等歷史人物,此次寫自己的外公盧作孚先生,是完全不一樣的身份,會不會覺得有什么不一樣?

清秋子:我雖然寫了張居正、魏忠賢、武則天這樣的歷史人物,但是在寫自己外公時感覺不太一樣。雖然都是人物傳記,有共同性——要篩選大量的資料,把傳主的一生勾勒清楚,要把你認為最能突出這個人物的性格、本質(zhì)的事實留下來、寫下來,把無關(guān)緊要的東西去掉,要把他每個階段所做的事情的動機分析明白,對他做這件事情的后果進行評價,這都是一樣的。不一樣在哪兒?因為是自己的親人,我對我的外公很有感情,青少年時期為他受過很多屈辱,帶著感情來寫會格外謹慎,一定要寫得準確。為自己的親屬作傳切忌溢美之詞,他什么都好,別人都壞,不是這樣的,他有他的不足之處,這個一定要非常客觀。另外是他的功績是怎么來的,要把歷史背景交代清楚,不能神化一個人物,不能有“英雄史觀”,歷史不是個人能夠創(chuàng)造的。英雄是從歷史背景中浮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團體、群體的代表人物而已,是無數(shù)像他這樣的人在奮斗,他是出類拔萃的一個。之所以能做這種奮斗,跟當時國家積貧積弱的情況有關(guān),正是辛亥革命以及革命以后的社會動蕩促使著我的外祖父奮起走上了一條救國之路。

我本人不是企業(yè)家,也從來沒有在民國的環(huán)境里生活過,所以在寫的時候,覺得距離還是很遙遠。雖然是我的外祖父,但我還是作為歷史人物來寫作的,這樣就避免了為親屬作傳經(jīng)常發(fā)生的不夠客觀、過多溢美之詞的現(xiàn)象。在北京開研討會時,有學者說,作者在寫的時候還是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非常冷靜、客觀。我盡量地做到這一點,雖然懷有很深的感情,但在寫傳記方面還是要有客觀公正的歷史眼光、歷史標準。

親屬往往不能捕捉到傳主的典型言行

騰訊文化:在進行歷史資料取證和架構(gòu)過程中,家人包括您的母親肯定會提供很多史料素材,如何學會取舍,盡量不帶主觀情感?

清秋子:關(guān)于家族中先輩的生平事跡,我們作為親屬是了解得很不全面的一個群體。這個,我給別人的前輩親屬寫傳時就遇到過,因為他們長期和傳主生活在一起,傳主的某些在外人看來很有價值、很有典型意義的言行,反而在親屬那里留不下痕跡,因為長年累月在一起,起碼是十幾年、二十幾年在一起,甚至天天都能見到,那些很有典型意義的言行淹沒在歲月中,家屬提供不出太多有價值的事例來,“那就是我的父親”,“非常好,非常勤勞,非常刻苦,非常儉樸”。往往不是經(jīng)常見的人還能給你講講一兩件很感動的事情,這是第一。

第二,傳主經(jīng)歷的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后輩親屬當時還小,不會全面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傳主做過的重大事情往往從當時的資料中才能看到,才能感受到它的意義在哪兒。

第三,親屬往往容易神化自己的先輩,很多事情在家族中口口相傳,但去考證歷史,會發(fā)現(xiàn)不是很準確,有夸大、不準確、模糊的傾向。這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一家兩家的問題,所以對自己的親屬、長輩的轉(zhuǎn)述不能全盤相信。

當代對盧作孚的評價是比較準確的

至于我的外祖父盧作孚,雖然在個人品德上很儉樸很清廉,一點也不奢華,但是他的社會地位很高。這樣的話,和自己的親屬、和自己的夫人、和自己的子女中間就有很大的距離。我的長輩,即舅舅、母親、姨媽這一輩人,對我的外祖父,在當時不可能有深刻了解,只是青少年時期留下一些印象而已。要想真正了解我的外公,還是要通過當時的檔案、日記、書信、報刊、卷宗里的資料。只有了解當時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的歷史背景,才能把他的生平描述清楚。

當然,關(guān)于盧作孚的生平已經(jīng)有很多專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而這才是我寫成這部傳記的最主要材料。我的這部傳記,如果說有什么特色的話,那就是我是在專家進行大量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研究成果寫成的,可以保證它的真實、準確、客觀。當然還有他的生平事跡和資料有待發(fā)掘,但遺漏的不會很多,他的整個人生框架,經(jīng)過專家們數(shù)十年的研究已經(jīng)比較清晰了。現(xiàn)在對歷史人物評價很寬容,沒有什么偏見,所以對他的評價在當代比較準確。這都是我寫作我外祖父傳記的有利條件。

光是憑著對自己長輩的感情是寫不好傳記的

相反,從親屬方面得到的東西比較少,但有一種東西是別人不能給的,即親情。親情,雖然我在書里提到的并不多,但這種感情不是外人能夠?qū)懙贸鰜淼摹1热缥业耐馄牛业耐馄诺谝淮芜@么大分量地出現(xiàn)在盧作孚的傳記中。這次在重慶研討會上,有專家指出,盧作孚也是個人,有家庭,背后有他的親屬。作為他的夫人,應該是他生活中比較重要的一個人,后來的結(jié)局怎么樣,這應該有所交代。我的傳記就第一次介紹了外婆是怎樣的一個人,和外公的關(guān)系是什么樣的。為什么遺囑中有一條是專門寫給她的?盧作孚在遺囑中對自己夫人有什么交代?了解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就能更清楚地感受到盧作孚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對家庭負責的人,他在臨終時的感受。

總之,作為一個親屬來寫自己外祖父的傳記,可以說沒有什么特別有利的條件,如果不具備一般的歷史學者的能力,光是憑著對自己長輩的感情是寫不好的。我堅決反對認為自己是歷史名人的親屬就有什么優(yōu)越感。我既沒有什么優(yōu)越感,而且感覺到由于他是我長輩受過不公正的歷史待遇,年輕時代對我產(chǎn)生的負作用很大,帶來的負能量非常沉重,因為這樣我才為他寫了一部傳記,從青少年時代的陰影中解脫出來,也是為了給他討還一個公道。

騰訊文化:撰寫《百年心事:盧作孚傳》一書,為什么會花長達十年的時間?寫作過程中碰到的最困難的事是什么?

清秋子:應該說沒有很大的困難。我前面說過關(guān)于盧作孚的生平事跡,重慶、四川的很多學者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研究,這方面的材料很多。我的二舅盧國紀在80年代中期就寫了一本關(guān)于盧作孚的回憶,實際上是傳記,已經(jīng)把盧作孚的生平框架勾勒得非常清楚。再加上這個人物本身就很豐滿,寫作起來沒有什么特別困難的地方。

比較困難的事在于他的事跡太豐富了,不知如何取舍。創(chuàng)辦民生公司是一塊,北碚建設是一塊,宜昌大撤退是一塊,還有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50年從香港回歸是一塊,一直到他去世,每個階段都足以寫成一本書。在不到30萬字的傳記里,怎么把他的一生全面、客觀、清晰地反映出來,這倒是一件難事。這方面我下了很大工夫,展現(xiàn)給大家,沒有遺漏掉他的重要事跡,同時有深度,不是泛泛而談。我在傳記里主要強調(diào)了他作為一個啟蒙主義者怎么走上實業(yè)救國道路,以及他在思想上的追求,究竟怎么救國,選擇一個什么方向去突破。

盧作孚外孫:寫傳記為給祖父討還公道

《百年心事:盧作孚傳》,清秋子著,新星出版社

民間價值觀念從來就是很庸俗的

騰訊文化:你剛才提到歷史的不公正,現(xiàn)在很多人只知道“紅頂商人”胡雪巖,外加李嘉誠等當代巨子發(fā)跡的故事。類似于20世紀上半期盧作孚那樣的大企業(yè)家被我們遺忘了。你如何看待歷史對盧作孚先生的評價和待遇?

清秋子:相似的歷史環(huán)境中會出現(xiàn)相似的價值觀,比如書店擺滿了鼓勵人們迅速發(fā)財?shù)臅@個跟大環(huán)境有關(guān)。因為我們現(xiàn)在搞市場經(jīng)濟,要迅速地擺脫過去那種貧困狀態(tài),所以重商主義、拜金主義在民間很容易流行。在中國歷史上,永遠會有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民間價值取向,這兩者互相有聯(lián)系,但不完全一致。民間價值觀念,就我經(jīng)歷的來看,從來就是很庸俗的,可能這也無可非議,人民都要過日子,不可能靠空頭理想。我們這個民族又是從農(nóng)耕民族演化而來,精神上比較務實,不可能像拉丁民族、南歐民族那樣,四天半的時間工作,掙夠錢,小店關(guān)門就休假去了。務實的民族在民間層面上流行一些庸俗的價值觀不奇怪,用不著進行太多的道德討伐。

盧作孚本人的身份定位遠遠超出了一個商人,他是一個致力于改革社會的人,是一個政府高級官員,一個啟蒙主義者,還是一個教育家。他為什么要有這么多的身份?他所有的人生奮斗都是為了救國,為了使國家迅速現(xiàn)代化,而不是為了把企業(yè)做大,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這方面他非常堅決,對物質(zhì)享受根本不屑一顧。我猜想:他是立志要做一個圣賢者,確實也做到了。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他的評價會越來越高。

踐行盧作孚的理想比儀式性的紀念更重要

至于你所說的,好像不太公平,胡雪巖、李嘉誠這樣的成功者有這么高的地位,而像盧作孚這樣真正懷抱著救國救民情懷的知識分子和企業(yè)家,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nèi)(包括今天),這一批人沒有名聲。我認為不是這樣的,主要看什么階層,學術(shù)界、知識分子對盧作孚的評價非常高。盧作孚在中國現(xiàn)代轉(zhuǎn)型中是什么地位,對后代有什么示范和啟迪作用,這個評價還在發(fā)展過程中,有很大空間。人們會不斷地發(fā)現(xiàn)他的思想、他的努力對我們今天的指導性意義。

至于改革開放以后對盧作孚的評價,從一開始默默無聞,被淹沒,到后來名氣越來越響。從整體社會上來看,對他還是公正的。今天在宜昌江邊上有很大的一個紀念碑,即宜昌大撤退紀念碑。在這個紀念碑上獨獨鐫刻了民生公司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員工名單,而沒有其他輪船公司犧牲的船員名單。當然“沒有”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保存下來,而民生公司完整地保存下來了,一百多個,這就是對盧作孚在抗戰(zhàn)中所做的功績的肯定。

我認為一個人對歷史做出多大貢獻,不在于給他豎多少雕像,“文革”中毛澤東的雕像遍地都是,后來毛澤東自己都反對。我們對待英雄人物,要給他一個客觀的歷史評價,或者我們?nèi)ホ`行他的理想,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搞一些儀式性的東西,我覺得沒有什么用處。中國人就是這樣的,生前不好好對待,死后表現(xiàn)成孝子,這是沒有用的。既然歷史在他晚年的時候沒有公正地對待他,我們感到痛心,今天我們就要像他那樣多做些事情,少一些浮華。

偶然因素導致了盧作孚的非正常死亡

騰訊文化:對于盧作孚先生的結(jié)局,你認為應該如何解釋?這是必然的嗎?

清秋子:我認為從個體而言不是必然的,很多像他這樣身份的人,幾次運動都過去了,特別是上層民主人士保護得很厲害,“文革”中沒受到?jīng)_擊。我們年輕時聽“文革”報告,老是聽到幾個人,沙千里、錢昌照都是民主人士,一直到后來“文革”都是高高在上的人物。盧作孚的結(jié)局,應該說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如果我們把一切歸結(jié)為必然因素,那么對盧作孚之死負有直接責任的人就可以從“必然規(guī)律”這四個字中逃脫掉了,不受譴責。其實不是這樣的,在一個相同的歷史背景下,有的人做事有正義感,有的人做事沒有正義感,這就導致不同的后果。“文革”絕不是四個人造成的對社會的劇烈危害,而是很多人造成的,甚至群眾本身也要負起責任來。

在導致盧作孚之死的最后歷史環(huán)節(jié)中,有幾個人難辭其咎,當時你可以為他們做出解釋,那種情況下難免有那種思想、做出那樣的行為。但為什么別人沒有像他們這樣做?為什么武漢的民生公司就溫和得多,沒有發(fā)生類似的悲劇?可見是不一樣的,相同大背景下,具體情況不一樣,所以我的梳理著重追究歷史責任,每個人做事要憑良心、憑原則,不能一推了之。盧作孚之死不是必然的,是非常偶然的幾個因素湊在一起,導致了他的非正常死亡。

毛澤東對盧作孚之死感到惋惜

那些企圖從打壓盧作孚的過程中獲取利益的人最終挨了一頓批評,撤職、調(diào)走,沒有得到什么好處但卻把盧作孚逼死了,這個對國家的損失比較大。毛澤東在幾次講話中感到惋惜,因為他對盧作孚沒什么反感,互相之間沒有尖銳的利益沖突。相反地,那時中國處在建設時期,共和國的第一任部長好多都是民主人士、專業(yè)人士。當時民生公司的財務情況非常困難,交通部拒絕了盧作孚提出的民生公司交給國家管理的建議就是不想背這個包袱。解鈴仍須系鈴人,中央請盧作孚自己繼續(xù)管理這個公司,解除困境。盧作孚受命于此,因為他覺得有責任、有義務把民生公司從經(jīng)濟困難中解放出來,讓民生公司迅速走上正軌,因此他回到重慶,繼續(xù)擔任總經(jīng)理。但是情況發(fā)生了出乎意料的變化,公司內(nèi)部情況很不穩(wěn)定,他也操縱不了局面。而且西南交通部不支持他,對他實行步步緊逼的政策,在人員上大換血,造成公司內(nèi)部人員的動蕩,企業(yè)不正常,這是他感到絕望而自殺的背景。這和他當初的理想、歸來的設想不一樣,而且還要否定他一生為這個社會、民族、國家所做的貢獻,這是他不能接受的。為了名譽的清白,為了以死來擋住這股濁流,他采取了決絕的行動。

他的行動給親屬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當時他不會預料到嗎?會,但他覺得當時整個社會的觀念傾向、發(fā)展方向不對,必然會帶來更多他不愿見到和不能預想的危害。事實證明,如果他活著,看到后來的情況,良心上更不安,關(guān)卡更沒法過去,因為他的個性是不能委曲求全,所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就是為什么民國的企業(yè)家千千萬萬,他的名聲響亮已經(jīng)超過任何人,甚至包括當代的企業(yè)家。一個是他在中國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提供了獨特的經(jīng)驗,二是他的死很讓人感嘆、讓人震撼。特別是在北京和重慶的討論都提到,他以一己之生命換來無數(shù)人的生命,使得一個階級沒有悲慘地告終,而是相對緩和地融入到新的階層中,這個階級的結(jié)局并不是那么慘烈。在中國歷史上這是一個比較少見的事例,其他所謂的反動階級就沒有這么幸運。

盧作孚為何會選擇自殺?

騰訊文化:在總結(jié)盧作孚先生一生時,我們不能回避的是最后的結(jié)局:自殺。他到底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方式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如何理解他當時的心情?

清秋子:有幾個原因,第一是絕望,因為按照他的理想來推進民生和改變社會是不可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資本家作為唯一的、最大的敵對勢力,“三反”“五反”要解決這個問題。地主階級搞掉了,國民黨殘渣余孽搞掉了,下一個就是民族資產(chǎn)階級,當時的調(diào)子就是這樣。盧作孚絕望了,他本來是有一個救國救民的自我認同,突然變成社會的敵人,這是他不能接受的。

第二,侮辱。他覺得受到侮辱,一輩子做好事,突然被宣判為最大敵對勢力的成員,雖然鄧小平、周恩來私下跟他打了招呼,說你是受保護的等等,那也不能接受。

第三,他沒法兌現(xiàn)對民生員工的承諾,包括他從香港帶回來的那些人,當時的遭遇非常慘烈,沒有拯救他們、沒法保護他們,良心上受到很大的譴責,覺得對不起這些當年志同道合的朋友、下屬。

第四是橫加在他身上的罪名,比如貪污。他以死明志,以死洗清自己。

盧作孚無法適應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人際關(guān)系

他是一個行動者、實踐家,可能會想到如果當時低下頭來,會有比較穩(wěn)定的一生,但他不愿意這樣做。自殺明明白白地表明了他意識到他的選擇是錯誤的,所以自殺是一種悔恨。如果他想對這個國家、民族有所貢獻,可以采用別的方式,但他是對新中國有好感,想投入新中國建設,于是從香港回來了,可突然遇到這樣不公平的對待,覺得路走錯了,但卻已經(jīng)沒有另外選擇的余地。對于選擇歸來的風險估計不足,盡管他和高級領(lǐng)導人關(guān)系很好,但是未能擋得住基層對他、對民生公司的沖擊。民國時期也有各種各樣對他的沖擊,都通過人際關(guān)系巧妙地化解了,在新中國玩不轉(zhuǎn),老的經(jīng)驗沒法再使。

其實導致自殺只有一種心境——絕望,再也不能做什么了,而且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這種絕望導致他自殺。沒有什么使他非要自殺不可的別的原因,他的一生都在重負之下前行,1949年以后民生公司的狀況還不是他壓力最大的時候,談不上為了解脫而自殺。

作者簡介:清秋子,著名作家,本名程曉剛,系盧作孚先生的長外孫。祖籍江蘇宜興,1952年出生于重慶,幼年隨父母移居長春。早年下鄉(xiāng)插隊八年,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客居海隅,專事獨立寫作。以底層文學揭示都市“鼠族”生活真相而聞名,繼之在人物傳記創(chuàng)作上獨樹一幟。代表作有:《國士——牟宜之傳》《我是北京地老鼠》《我是老三屆》《明朝出了個張居正》《魏忠賢:帝國陰謀家》《武則天:從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以及歷史系列小說《漢家天下》等。

相關(guān)新聞
相關(guān)新聞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lián)網(wǎng)備案

   視聽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gòu)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wǎng) 版權(quán) 所有©1997-2017

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