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之后,各方有關華北地區霧霾成因、PM2.5“主兇”的不同觀點再次“碰撞”。
2015年12月14日,環保部通報對華北22個城市(區)的環保督政結果指出,原煤燃燒和工業排放是此次重污染過程最主要的來源。也就是重化產業是華北地區大氣污染的“主兇”。
月初,住建部官員則稱,此次重污染主要由汽車尾氣排放導致,燃煤供暖只是導致霧霾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12月12日召開的“中美智庫應對環境與健康挑戰研討會”上,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環境動力學與預測理論研究部主任王躍思表示,環保部門低估了汽車尾氣排放對PM2.5的貢獻率。北京紅色預警效果顯著,機動車直接排放水平的降低減少了向PM2.5的二次轉化,污染物跟相同的氣象條件相比,PM2.5下降了14%。
環保部門公布的數據稱,機動車尾氣排放對PM2.5的貢獻約32%,而王躍思認為這只是平均數據。中科院的監測數據表明,機動車尾氣直接排放占PM2.5不到10%,但尾氣的間接催化作用形成的二次顆粒物,在霧霾爆發時占到PM2.5的一半左右。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江億則認同環保部的說法。他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整個華北大區域來講,能源結構不合理是造成霧霾頻發的主因;從小區域來看,北京遠郊地區散煤燃燒對于PM2.5的貢獻很大。
環保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除北京、天津外,華北地區90%的能效消耗都是煤,整個區域每年要消耗的燃煤是4億噸。就北京來說,即使城六區基本實現了“煤改氣”,但城六區面積只占北京行政區域的8%,剩下92%還在以燃煤供暖為主。
12月15日,國家發改委又放出消息,暫緩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原因是為促進資源節約、治理大氣污染,一些地區以臭氧、灰霾污染為特征的復合型污染日益突出,機動車尾氣排放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主流科學界與幾大政府部門爭論不休時,來自工程領域的一種觀點逐漸在學術界與公眾輿論場中擴大傳播,此觀點矛頭直指國內采用多年的治污“神技”——濕法脫硫技術。
12月8日,一則在網上廣為流傳的《藍天白云能持續多久?一個環保工程師眼里的霧霾真相》文章認為,國內大部分排放大氣污染物的企業安裝了濕法脫硫設備,但為了節省成本與防止設備堵塞,大部分企業將煙氣再熱器卸掉,導致排放的煙氣煙溫較低、濕度較大,致使煙氣不易擴散,成為導致霧霾的主要原因。
多位環保領域、熱能工程領域的專家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文主要論點的邏輯理論上是正確的,但結論夸大了脫硫后煙氣的致污能力。
到2015年,國內90%以上的脫硫設備屬于濕法脫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對《財經》記者分析,“從擴散理論上講,有效煙云高度越高、煙氣的濃度越小,越有利于擴散;如果不加煙氣再熱器,煙氣從煙囪出來后,熱力抬升的高度下降,確實不利于擴散與稀釋。”
即便在邏輯上成立,柴發合認為,將不安裝煙氣再熱器致使的不容易擴散的煙氣列為華北地區霧霾的主要原因,是夸張與夸大的看法。
江億同樣認為上述說法不合理。他說:“小范圍的電廠與燃煤企業直接排放的廢氣,并不是構成霧霾成分的主力。”
專門研究鍋爐改造、鍋爐減排的上海交通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副教授繆正清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給出了另外一種思路。目前國內燃煤企業普遍采用的脫硫技術確有弊端,濕法脫硫使用的補充水,幾乎全部通過煙囪進入大氣,成為石灰和石膏分子與顆粒進入煙氣的載體,將所有離開煙囪的細顆粒霧化成霾進入大氣,“這部分溢出的顆粒可能是PM2.5的主要成分,這就造成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減排越多,大氣霧霾反而越來越嚴重”。
中國現在每年用煤量約40億噸左右,按照繆正清的算法,濕法脫硫設備將會溢出640多萬噸石膏顆粒,是煤灰的兩倍。
柴發合則認為,“煙氣溫度過高說”與“顆粒物溢出說”即便是理論上合理,實際上未必真實,霧霾的追因與治理既是科學問題,也是工程問題。區域性的霧霾形成是不是如網文所述的脫硫設備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模擬,理論上有邏輯,但是必須要有實測數據來支撐。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