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豐慧:對單月外儲大幅下降不必產生過度反應

2015-09-10 11:04:39     來源:     編輯:    

  ◎余豐慧

  根據央行9月7日發布的數據,中國外匯儲備8月下降了939億美元。看到此處讓人不得不佩服一些國際投行的精準預測能力。

  自8月11日“新匯改”實施后,人民幣一度出現連續貶值,不少國際分析師認為中國8月外儲會大幅減少。對此高盛曾預計,考慮到歐元兌美元的上漲,中國8月總體外匯儲備流出規模大概是920億美元。這與央行8月的數據僅僅相差19億美元。

  此前國內媒體曾批駁“中國外儲耗盡論”,指責國際投行機構說中國天量外儲也可能不夠用或者耗干是完全不靠譜的。但筆者卻認為,也無需過分猜測國外機構另有圖謀,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將其當作善意的提醒。但最關鍵的還在于未雨綢繆,管理好外匯儲備,以確保能充分應對國際金融的風云變幻。

  對于8月外儲大幅度下降939億美元的原因要細細分析。央行發言人說出了三點理由:一是央行8月在外匯市場進行操作,向市場提供外匯流動性,也就是說央行向市場注入美元,干預匯率,阻止人民幣繼續貶值;二是外匯儲備委托貸款項目在8月份進行了一些資金提款,這是正常的外匯業務;三是8月份國際市場一些主要金融資產價格出現不同程度回調。

  實際上,還有一個原因也是不可忽視的,即企業、銀行和居民個人持有外匯的增加。企業和個人外匯存款8月份較7月份增加了270億美元,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更加豐富,而這也是我國“藏匯于民”戰略的體現。

  對于中國外儲短暫臨時性的變化不必過度驚慌。我們不僅要看到外儲的短暫性下降,更重要的是要看外儲“源頭”是否枯竭。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外儲來源基礎仍在,而且很牢固。這個基礎就是經常項目順差沒有變化。金融項目變動的隨機性很大,而只要基礎性的經常項目順差沒有變成逆差,外儲短暫性升降就沒有什么可怕的。

  同時,中國目前3.56萬億美元的官方外儲,加上“藏匯于民”的企業和個人外匯存款等,就目前來說足以應對國際金融的任何變故。

  此前,監管層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央行8月31日曾發文,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含財務公司)需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暫定為20%;此外,外管局要求各家銀行對可能的分拆交易提高警惕,必要時拒絕購匯申請等,加強銀行代客售付匯業務監管舉措。

  上述措施的初衷總體上是為了維護市場的信心和穩定,不過需要承認這類措施也具有較強的行政化色彩,是否需要緊急出臺依然值得商榷。

  筆者的擔心是上述措施出臺后可能會效果不佳,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恐慌,使民眾、企業以及國際資本對人民幣貶值的擔心加劇,害怕未來外匯管制越來越嚴,從而產生恐慌性的出逃或者藏匯,造成官方外儲快速下降。

  考慮到我國外儲來源基礎依然牢固的因素,完全不必對某一兩個月份外儲的較大幅度下降產生過度反應。

  在貿易順差依舊,3.56萬億美元巨額外儲規模下,外匯管理一定要有充分的自信。不僅不宜倉促出臺可能引發誤解的管制政策,而且更應該繼續加快匯率、人民幣自由兌換等改革步伐,向國際國內市場釋放出對外儲管理充分的自信。這對穩定外儲大有裨益,也能體現我國穩定外儲的雄心和底氣。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