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人類共同財富——泉州局積極推進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紀略

自今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正式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后,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進一步強化遺產管理規劃管控、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為切實推動泉州遺產保護傳承提供資源要素保障和理論創新實踐。

以制度之力護航遺產保護。泉州局在保護規劃、項目審查、土地收儲等方面發力,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列出保護管理“清單”,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常態化。

8月份以來,該局相繼組織開展《泉州系列遺產管理規劃》《泉州系列遺產保護專項規劃》等編制工作,構建與系列遺產價值特征及遺產地管理特點相匹配的“1+N”遺產管理體系。分類分級管控泉州22個遺產點的遺產區、緩沖區、景觀控制區,提出詳細的建筑風貌、體量、高度、色彩等管控指標要求,將各遺產點、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等保護規劃成果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城市片區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對位于遺產區、緩沖區、景觀控制區范圍內的建設項目,按照《泉州系列遺產管理規劃》《泉州系列遺產保護專項規劃》《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等相關規劃要求,組織專家和相關部門對建設項目設計方案進行“多評合一”聯合審查。

為延續城市文脈,推動歷史文化保護立法,該局注重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積極跟進《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中山路騎樓建筑保護條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立法、普法工作,有效推動遺產點保護、內溝河整治、中山路提升等工作。同時,進一步挖掘泉州作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海貿、海防、航海體系歷史遺存,與東南大學合作開展海防體系文化研究,推動形成特色海絲文化品牌體系。

在完善土地收儲制度服務遺產保護工作方面,該局嚴格實行“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在開展土地儲備工作時,對于可能存在文物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予收儲入庫。依法加強土地收儲階段涉及可能存在文物遺存的土地項目考古工作,既有效保護地下文物,又節約業主單位在工程建設審批階段時限,提高了審批效率。

保護傳承關鍵在行動。泉州局在“修舊如舊”的前提下,對古城區進行系統化的提升,同時加強重點歷史建筑物的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讓群眾能夠在走街串巷中與歷史“撞個滿懷”。

該局組織開展了古榕巷、花巷、通政巷、許厝埕、新路埕等11條中山路周邊古城街巷建筑立面及景觀綜合保護提升工程設計,將世界遺產、風貌建筑與居民習俗生活融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博物館”,打造成富有閩南韻味的街巷空間,留住“古早味”。

該項目結合古城脈絡研究統籌規劃,維護古城保護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采取“體現不同年代傳承特色”的原則,由內核到外形進行整體提升,在總體體現古城區風貌的同時,保留歷史建筑在歷史上的改造痕跡(歷史信息);以最小干預原則進行保護、整治,著重提升街巷近人尺度范圍內建(構)筑物、人行道路、景觀空間的舒適度。

同時,該局還組織開展了西街124號修繕工程、鐘樓百貨大樓外立面修繕工程、原鯉城酒店外立面修繕等重要節點建設項目的規劃研討、審查工作,按照建筑原來形態、風格、制式進行修繕,遵循彰顯閩南文化特色、留存建筑歷史信息等原則,提取本體建筑特色,保持原有建筑立面的質感和肌理,保持城市重要節點地域文化特點和建筑風貌,切實保護好歷史文化遺存,促進泉州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

國內先進理念的接軌與運用能讓保護傳承工作更有“創造性”與“想象力”。泉州局邀請業內權威專家、學者共研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之道,搭建起城市更新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的互動交流平臺,推動泉州未來古城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

近期,該局協同中國城市規劃協會組織召開泉州世界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專家研討會,結合老城區申遺和江南組團城市更新實踐案例,圍繞泉州市申遺成功后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兩大議題,針對作為世界遺產的泉州在城市更新中遇到的城鄉建設典型問題,邀請業內權威專家、學者“聯合會診”“對癥下藥”,共同探討多情景下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的解決方法和途徑,總結出可行的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技術路線,供行業借鑒和未來應用。基于復雜多樣的現狀,專家們從生態、交通、產業、文脈等多個角度提出城市更新發展的可行方案,總結出生態空間、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3個方面的城市更新模式,為泉州市在新時期城市發展以及其他城市的更新活動提供重要技術儲備和借鑒價值。

同時,該局還聯合泉州市委市直機關工委,舉辦“新時代泉州名城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專題講座,邀請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為全市黨員干部講授泉州申遺成功后,在遺產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將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挑戰和機遇以及新時代泉州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進一步加深廣大黨員干部對泉州世界遺產保護重要性的理解,推動在今后的城市管理工作中因勢利導、創新世界遺產城市的可持續保護與發展路徑,推動泉州再次成為當代重要的世界濱海名城市和海洋貿易中心?!竞{資源報 莊劍順】

2021-12-16 14:24:11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