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去年5月買回來的時候還只是指甲蓋大小,現在已經長到一個拳頭這么大了,馬上就能上市售賣,相信市場會給出漂亮的價格!”11月30日,連江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哲龍的微信上,又一次收到來自漳州買家的好評。
買家陳永,來自漳州古雷港。去年5月,他從連江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買了1萬粒“福鮑1號”鮑魚苗試養,鮑魚的快速成長,讓這個討海為生20余年的“老把勢”大開眼界、欣喜不已。今年4月,他再購入20萬粒鮑魚苗。“明年還要購買,好東西不能錯過!”從“試試看”到“有信心”,陳永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如今,“福鮑1號”鮑魚苗不僅供應連江本地,還受到東山、漳浦、寧德等福建沿海地區養殖戶的青睞。
養在“深閨”的鮑魚苗,為何能夠成功“出嫁”,甚至“遠嫁”?
“因為我們掌握了核心育苗技術。”林哲龍說,傳統鮑魚要生長兩年,“福鮑1號”生長一年半即可上市;傳統鮑魚成活率不到50%,而“福鮑1號”成活率約達95%;“福鮑1號”出肉率比傳統鮑魚高。“一粒傳統鮑魚苗售價只要幾角錢,‘福鮑1號’鮑魚苗可以賣2.5元到3元,而且供不應求。”林哲龍美滋滋地說,自去年5月成功育出“福鮑1號”后,就吸引了包括陳永在內的一批養殖戶。
“福鮑1號”走紅的背后,是連江縣堅持“科技強庫”戰略、持續增強農業產業造“芯”能力的努力。作為連江的漁業支柱產業,鮑魚產量占據全國鮑魚市場的1/3,從業者達到數萬人,鮑魚產業率先進入造“芯”計劃。
為了讓小鮑魚做出大文章,連江縣強化科技支撐,接連出臺扶持措施,鼓勵本土企業發展鮑魚種業產業,擺脫品種退化、種苗繁育日漸萎縮的困境。歷經多年攻關,連江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成功突破綠盤鮑育苗技術,并注冊“福鮑1號”品牌。該公司將在兩年內為連江鮑魚養殖業提供5000萬粒到1億粒“福鮑1號”鮑魚苗。
官塢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林丹告訴記者,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林哲龍的帶動下,創新的火種已從連江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燃”向整村,官塢村也從“有腳不踏官塢角,有女不嫁官塢郎”一躍成為全國科技興海的先鋒村。
記者手記
創新才能催生“金種子”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手執創新之筆,書寫種業科技大文章。多年來,連江縣堅持不懈地深耕種業創新領域,鼓勵企業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增,最終才有了今天“鮑”走四方的好成績。
更令人振奮的是,磅礴的奮斗激情和創新精神,催生了諸多造福漁民和漁業的“金種子”:經過精心培育,“福鮑1號”成品苗已達2000多萬粒;全國最大的海帶無公害良種育苗基地落戶,產量占全國總量的40%,“黃官系列”海帶苗已經反哺“中國海帶人工繁育發源地”大連;三倍體牡蠣育苗項目已提上創新日程單……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產業振興關鍵在于科技創新。”這是林哲龍的“耕海”之術,也是廣大農業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來源:福州日報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