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公共文化設施“效能革命”專項行動出實效,11月起,廣東佛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開展公共文化設施專項行動“回頭看”,對各公共文化設施場館管理單位進行抽查。
佛山市公共文化設施“效能革命”專項行動自今年5月啟動以來,市、區、鎮三級聯動、同向發力,組織專班、層層壓實責任,通過自查自糾、明查暗訪、重點督導、群眾監督等方式,對各級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集中整治。截至目前,市、區共出動1000多人次,檢查各類文化體育設施700余家,13個重點整治單位已全面完成自查自糾。全市共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近9500場次。
11月10日,佛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檢查小組、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和媒體記者走進嶺南明珠體育館、禪城區張槎體育中心、禪城區張槎下朗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南海區西樵飛鴻館、南海體育館和南海桂城翠頤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見證公共文化場館“效能革命”專項行動的成效。
場所免費開放,群眾文體活動積極性提升
目前,嶺南明珠體育館已接入佛山群體通平臺,定期向群眾發放免費場館消費券;南海體育館接入佛山文化云等網上平臺,免費開放特定場館,網上預約和現場預約等多樣化的預約方式,提高了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健康發展。
此外,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也為青少年和老年群體開設了多功能型的文化場所,舞蹈室、棋牌室、書畫室等場地進一步提升群眾對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率,社區內公共文化設施得到充分“盤活”。
其中,為解決文化設施服務功能單一的問題,下朗村投入500多萬元建設村民公寓興塱苑,設置有5個活動中心、1個休閑廣場和1個室外兒童公園,并在每棟樓大堂設有約280平方米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區域。同時,新建一站式借還書的自助圖書館(禪城區聯合圖書館成員館),藏書近萬冊,滿足不同年齡段的閱讀需求。如今,下朗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已從既有的村居文化“活動場所”轉變為村居文化活動的“服務樞紐”與“指導中心”,服務居民群眾,做到真正惠民。
創新志愿服務,文化志愿服務隊伍壯大
為進一步滿足佛山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禪城區張槎下朗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南海桂城翠頤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通過多措并舉積極引導村民自覺參與到設施建設、日常管理、組織活動等公共文化志愿服務中來,組建起多支扎根本土、富有活力的村級文化志愿服務隊伍。文化志愿者們不僅僅是維護秩序,更是在文化熏陶中為更多市民傳播優秀文化。
南海桂城翠頤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堅持把志愿服務與創新社區治理相結合,弘揚“關愛文化”,目前擁有在冊志愿者近4500人,累計開展志愿服務項目400多項,服務群眾3萬余人。通過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聽老黨員講故事”“星光老人之家,‘夕陽紅’計劃”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節慶活動和惠民服務,把公共文化服務送到家門,送入民心。
文化活動豐富多樣,公益服務不斷增強
樂器班、瑜伽班、插畫、烘焙、合唱、籃球……各色各樣的公益課程和社團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幸福感。據悉,禪城區張槎下朗村每年開展各類講座、培訓、展覽、粵曲展演等群眾文化服務活動約30項,惠及群眾約1萬人次。南海區西樵飛鴻館通過發展夜間經濟,延長閉館時間,向青少年開設龍舟、舞獅等研學游課程,提供高質量公益服務。
“讓公共文化設施更好地發揮效能,使其為市民提供更精準的服務,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這是啟動‘效能革命’的根本目的。”佛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桂紅表示,場館的效能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痛點和難點,借助“效能革命”,改善各類文化場館的軟硬件設施,做到錯時開放,為群眾實實在在地辦一件好事情。
市人大代表蘇雋說,公共文化場館“效能革命”催生喜人變化,傳統普及型場館創新發展方式,以南海區西樵飛鴻館為代表的創新型場館引入數字化技術,采用更有吸引力的展陳方式激發觀眾對一個行業的認知。“大數據時代,各個公共文化場館的預約使用需要一個更廣泛更普及的總平臺,否則有可能會制約場館的使用效能。但是接入大平臺的同時,如何保證不損害小平臺的利益,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佛山市政協委員孫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