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治理 福建在行動丨“四措并舉”打造美麗岸線 寧德市海漂垃圾綜合治理顯成效

塑料污染治理 福建在行動丨“四措并舉”打造美麗岸線 寧德市海漂垃圾綜合治理顯成效

寧德市海洋資源得天獨厚,轄區內海域面積約4.4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46公里,約占全省三分之一。立足這一資源優勢,寧德市海上養殖業歷史悠久,是廣大沿海群眾脫貧致富的“當家產業”。但傳統海上漁業養殖大多使用木質漁排、白色泡沫浮球和廢塑料制品等,產生的大量漁業垃圾和其它岸上入海垃圾,不僅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也影響著海上養殖戶的生產生活。

寧德市委、政府高度重視海漂垃圾治理工作,結合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創新機制、多措并舉,建立健全海漂垃圾“源頭減量-海上清理-堆場轉運-岸上處置”全鏈條治理機制。今年,還將其列為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推動落實。通過兩年多時間的綜合治理,寧德市海漂垃圾密度大幅下降,已低于部分沿海地市的海漂垃圾分布密度,治理成效明顯。

一、強化源頭減量

根據沿海海漂垃圾的調查摸底和組份分析,寧德市沿海海漂垃圾主要是漁業生產垃圾,約占90%左右。

一是全力攻堅海上養殖綜合整治。2018年7月以來,寧德市集全市之力,鐵心拼搏,攻堅克難,著力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對傳統“木質+白色泡沫浮球”漁排開展升級改造,推廣可回收再利用的環保型高密度塑膠漁排。累計投入資金47.72億元,清退和升級改造漁排142.7萬口、貝藻類55萬畝,從源頭上大幅減少海漂垃圾產生,養殖區海洋生態景觀和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二是加強養殖集中水域垃圾收集。以漁排為單位,在排頭附近定點設置垃圾集中回收設施,統一收集轉運上岸,規范海上養殖區垃圾處置。通過市漁業協會,組織開展水產養殖餌料袋有償回收,促進水產養殖飼料包裝袋的循環再利用,減少海漂垃圾產生。

二、強化海上清理

針對海漂垃圾隨洋流漂移不定、分縣清理難等特點,寧德市創新機制,常態化開展海漂垃圾保潔。

一是完善“海上環衛”機制。指定寧德市城建集團公司成立專門海漂垃圾打撈機構—寧德市城投藍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統一負責近岸海漂垃圾收集、清理、打撈等。目前,市城投藍海公司在沿海岸線共設置作業大區4個,分段作業區域14段,配置作業人員203人,配置打撈船只31艘(28艘人工作業船、2艘機械化打撈船、1艘垃圾壓縮處理轉運駁船),進一步增強打撈清理能力。

二是完善打撈作業模式。充分發揮當地人員熟悉海域地形、洋流走向的優勢,招聘當地原負責海漂作業的村干部為隊長,組織有經驗的漁民,常態化開展保潔。重點區域定點作業,一般區域輪巡作業,并每天一巡查,每月一匯總,形成責任制、常態化的打撈工作機制。

三是推行機械化打撈作業。寧德市城建集團投入184萬元,自主設計、建造一艘機械化打撈船,每天可清理海面約15~24萬平方米(約相當于人工作業效率的200倍)。

目前,第二艘打撈船也已完成優化設計,正在建造,正式投入使用后將進一步提高打撈效率、提升保潔效果。

三、規范堆場建設

沿海各縣(市、區)根據轄區內海漂垃圾分布和海上養殖集中區等情況,新建海漂垃圾轉運堆場17個,集中轉運上岸垃圾。堆場采用鋼結構建筑,地面混泥土硬化,落實防雨防滲防揚散等環保“三防”措施。設置分揀區,并配置粉碎機、壓縮機等必要的設施設備。如蕉城區象溪運轉堆場,投資約90萬元,占用面積888平方米,廠房建筑面積131平方米,配置了1臺15KW功率的泡沫粉碎、冷壓一體機,日可粉碎泡沫浮球450立方,處理轉運海漂垃圾650立方。

四、強化岸上處置

分揀的塑料、木材、泡沫等以回收再利用為主,無法再利用的,通過當地鄉村垃圾收集處置系統,轉運至垃圾焚燒廠、填埋場處理,做到上岸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

2021-10-22 12:51:06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