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治理 福建在行動丨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福州打造一流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

 1992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親自選址,在距離市中心約17公里,海拔340~605米的紅廟嶺規劃建設福州市五城區唯一的垃圾綜合處理場所。

  二十余年來,歷屆福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深入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踐守初心、接續奮斗,強力推進紅廟嶺垃圾處理后端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園區生活垃圾綜合處置能力,將紅廟嶺園區建設成為集固廢資源化利用、節能環保產業聚集、環保宣教于一身,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資源循環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的森林式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

  2020年底,福州市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中率先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標。

  一是堅持“精準化”定位,科學編制園區規劃。

  園區早在規劃選址時就以超前眼光預留了充足的可拓展用地,園區用地面積達到5371畝,為后期大規模建設打下基礎。2016年從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循環經濟理念、環境友好設計、產業發展區域帶動和社會效應等方面綜合考慮開展到2030年的園區建設專項規劃編制,為園區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

  二是堅持“體系化”建設,全面提升園區功能。

  紅廟嶺園區成體系建設了涵蓋所有生活垃圾處理領域的處理設施,2017年園區相繼建設了垃圾焚燒發電三期、協同處置、危廢、餐廚、廚余、大件等涵蓋所有生活垃圾處理體系的項目建設。此外,采取成體系建設和產能擴建等方式,對爐渣、飛灰、滲濾液等垃圾處理配套設施進行原址升級改造,既節約土地資源,避免“鄰避效應”現象,減小設施分散選址建設帶來的阻力,又提高醫廢、危廢、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廢棄物的協同處置水平。

  三是堅持“市場化”運作,有效緩解財政壓力。

  生活垃圾處理項目屬于民生補短板工程,園區除部分項目采用BOT模式擴建外,大多數新建項目均遵循 “公開招標、規范程序、優化流程、選好隊伍”的原則,采取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有效減輕政府財政的支出壓力。通過市場化運作,最終吸引到了國內實力強、影響力大的知名企業參與項目建設,先后引入建設資金達35多億元。

  四是堅持“標準化”執行,爭創一流技術水平。

  園區各項目均按照“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要求,從可研到立項再到建設真正做到了高標準建設,用技術作為引領。工程建設中,嚴格按照設定的工藝和挑選最優的設備進行系統集成,污染物排放指標都按照國家和歐盟相關最新、最嚴苛的標準執行。

  五是堅持“循環化”運行,實現資源有效整合。

  園區建設始終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體現在“三個循環”。其一是大循環: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廢棄物,在園區內經過成體系處理后變成電、水、生物柴油等資源,再回到生產生活中;其二是中循環:園區各項目之間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其三是小循環:園區單個項目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循環。“三個循環”確保園區的各類廢棄物100%得到安全處置。

  六是堅持“資源化”利用,帶來巨大社會和經濟效益。

  針對福州市各類分類后的生活垃圾,園區均有相應的垃圾處置廠進行生產處置后,變成了電、綠化基肥、生物柴油、環保透水磚,實現了最大程度的資源化利用。園區作為福州市各類固廢終端處置的托底保障設施,還徹底解決了滲濾液污染環境問題,每年節約能耗約6.33萬噸標準煤,減排約6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為節能減排發揮重要作用。

2021-10-22 12:47:09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