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首個牡蠣殼資源化利用項目落戶惠安

惠安縣海洋資源豐富、海岸線綿長,全縣海域面積1725平方千米,海產品養殖區域超過130公頃。牡蠣等貝類品種養殖作為惠安海水養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帶來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每年產生的數萬噸廢棄牡蠣殼垃圾和衍生出的各種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據統計,惠安每年廢棄牡蠣殼垃圾約為9.5萬噸,約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占全省5.3%。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惠安引進全市首家牡蠣殼資源化利用企業,構筑形成“牡蠣養殖-生產加工-垃圾清運-固廢處理-資源利用”的全產業鏈條,探索出一條海洋固廢垃圾“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新路子。

據了解,“牡蠣殼處理中心”是惠安在全省率先提出構建海洋固廢垃圾集中式轉運體系中的產物。依托現有的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網絡,惠安在沿海各鎮規劃建設5個牡蠣殼集中收集轉運點、300個村級清運點,因地制宜采取定點收集和零散收集相結合的方式歸集牡蠣殼垃圾。

那牡蠣殼集中起來后,該怎么處理呢?這時就輪到福建瑪塔生態有限公司大顯身手了。據了解,該公司是一家牡蠣殼固廢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企業,也是專業的牡蠣殼生物改良劑制造商之一。

公司成立之初的定位是致力于種植業生產中牡蠣殼酸化土壤改良劑的研發、生產、銷售,隨著企業的迅速發展,公司已從上述定位發展成為涉及牡蠣殼上下游一體的生態科技企業。

上游端,該公司與地方政府配合對牡蠣殼集中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固廢治理模式,協助當地建設美麗鄉村,促進海洋循環經濟發展,并確保牡蠣殼原料的穩定供應;下游產品端,公司從單一的牡蠣殼土壤調理劑發展成為以牡蠣殼土壤調理劑為主的多層次牡蠣殼生物改良材料產品體系,涵蓋水產動保業的牡蠣殼蝦蟹養殖水體改良劑、畜禽飼料添加劑和水體凈化劑等生態環保技術和產品。

為了將牡蠣殼變廢為寶,瑪塔公司采取了多種科技手段。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廈門大學、臺灣逢甲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知名院所展開技術合作,目前已獲授權各類專利40多項。公司首創的牡蠣殼“保護性烘焙分段活化”工藝得到國內外專家一致好評。

牡蠣殼資源化利用項目的順利投產,成功改變了牡蠣殼隨地堆積、填埋入海和直接焚燒的粗放處理方式,為沿海漁民集中加工牡蠣等貝類海產品提供了便利條件,也催生出展現濱海地域特色的牡蠣現場加工等休閑觀光漁業項目。

據介紹,惠安借勢牡蠣殼資源化利用項目的布局實施,及時調整修編《海水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持續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東橋養殖區、大滬灣淺海養殖區、大港灣淺海養殖區、大港灣灘涂養殖區等重點區域牡蠣養殖規模,進一步優化養殖品種結構,建設新時代“海上牧場”。來源:泉州市科技局

2021-09-29 10:08:54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