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取得階段性成效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三秀山村最近變得更“水”了。“雨污分流改造以后,村里的溝塘不再發臭,環境改善很多,村民們發展鄉村旅游更有信心了!”說起村里水環境的變化,三秀山村村民李亞頭滿是欣喜。

  同樣的變化,在海滄區下陳村、集美區田頭村、同安區溝墘村、翔安區面前埔村……在廈門的一個又一個農村悄然發生。曾經“放蕩不羈”的污水被“馴服”,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也隨著水環境的改善而提升。

  記者從該項工作的牽頭部門了解到,島外4個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擬分為871個工程,目前已有211個工程開工建設,其中部分工程已基本完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預計到明年6月底,廈門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作將全面完成。

  高位推動系統治理 把民生工作落細

  依水而居,是人類千年的棲居信仰。在閩南話中,“水”與“美”同音,做好農村“水”文章,關乎每一位村民的美好生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作,堅持高位推動,強化頂層設計。召開的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現場會,吹響了農村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集結號。此后,先后召開全市鄉村振興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培訓會、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現場推進會等,持續縱深推進這項民心工程。

  錨定“在2021年底前完成50%自然村的整治任務,到2022年6月底前基本全面完成”的總目標,廈門市各級各有關部門雷厲風行,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面對點多面廣、情況復雜的治理工作,各區黨政主要領導當好抓落實的“施工隊長”,擔任協調小組組長,及時研究項目生成、投資、審批、建設有關問題。市市政園林局、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水利局密切配合、合力推進,堅持把農村污水治理提升與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結合起來,統籌協調、一體推進。在短短兩三個月時間內,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同安區三秀山村在治水的過程中,不僅做到污水“三根管”入戶收集到位,還同步對村民活動中心、荷花池等親水景觀進行同步提升,讓鄉村更加宜居宜游。

  在海滄區下陳村,農村污水治理和美麗庭院建設緊密結合,房前屋后環境更加優美。

  翔安區在實施澳頭社區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基礎上,將經過處理的中水引入懷遠湖進行生態補水,有效改善了水環境,讓整個村莊更加“水靈靈”。

  嚴控質量示范引領 把民心工程辦好

  質量是工程的生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有不少是隱蔽工程,如何在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又能把好工程技術關、質量關,讓工程經得起群眾檢驗、歷史考驗,這是一個必須答好的課題。

  為確保治理提升達到預期成效,市市政園林局在督促各區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進度的同時,更加注重設計方案、施工質量把關,先后組織一批有資質、有實力、有經驗的設計單位,到各區“把脈”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

  集美、海滄、同安等區借助“外腦”,委托專業機構作為區級設計咨詢單位,對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改造項目進行全過程指導和評估。海滄、翔安等建立了農村污水治理提升管材品牌庫,嚴格把好材料關,同時,采用雙隨機檢查,組織專家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的施工現場情況和內業材料整理開展督查工作。

  在推進農村污水治理提升工作時,把加強頂層設計與充分尊重基層群眾首創精神有機結合起來,“一村一策”編制方案,及時總結推廣基層創新做法。各區各項目互學互鑒、創先爭優,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翔安區創造性提出了“三根截污”措施(廚房、衛生間、洗滌池),確保污水應收盡收。

  集美區田頭村因地制宜,經污水處理站處理后的中水,再通過生化反應及人工濕地處理,尾水回用至周圍農田,村莊污水收集實現合理回用。

  同安區西塘社區溝墘村是一個典型的城中村,人口密度大,村里有不少大排檔等餐飲店以及理發店,通過設置隔油池、隔油器、毛發收集器等預處理設施,有效減少了油污、毛發堵塞排水管道的現象。

  “改造前的溝墘村,雨污混流現象嚴重,可以說‘眼睛看得到污水,鼻子聞得到臭氣,腳下踩得到積水’,有的鄰里之間還因為污水亂排產生糾紛,改造后,這些群眾身邊的煩心事得到迎刃而解。”西塘社區負責人張志向說。

  專業力量長效管護 讓水清岸綠常在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農村污水治理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規劃好、建設好,還要確保能夠管理好。在這方面,我市已經有了統籌考慮、長遠謀劃。

  在同安區三秀山村,每家每戶門口都張貼著專屬的排水智慧管理二維碼。用手機“掃一掃”,就可以查詢自家的排水管道情況,如果發生管道堵塞、破損等問題,還可以上報至區里的排水智能化管理平臺,管網管理人員接收到信息后,將快速到場解決。

  這是同安區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排水共治的一個縮影。同安區還在排水排污管網出水口安裝液位計,實行遠程監測,實時掌握管網液位的情況,檢驗雨污分流成效。

  翔安區成立區市政集團水務管理公司,引進專業治水人才,制定管理方案,按照“四有”標準(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有專業管養隊伍、有考核標準、有資金保障),將所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進行移交管養。目前,已竣工驗收的農村生活污水管道已全部移交專業公司負責管養。

  集美區采用“工程建設+管養”模式,工程建設完工投入使用后由專業公司介入管養,實現排水管網建設與管養的無縫對接。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項目建設的政策規定、規范標準進行重新梳理,從項目審批、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運營維護、考核評價等各個環節,對農村污水設施建設運營進行“全鏈條”管控,將城市排水管網“一張圖”、“排水管理進小區”等工作延伸至農村,形成具有廈門特色的經驗做法。

  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農村污水治理提升工作的深入推進,長效管護機制逐步實現全覆蓋,越來越多的農村將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動景象。來源:全國農村人居環境     

2021-09-17 14:50:57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