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安市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地、自然生態和區域特色產業資源,培育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產業,全市林下種植1.7萬畝,林下養殖6.5萬畝,林下采集3.6萬畝,森林景觀利用35萬畝,林下經濟總產值近5億元,林下經濟產業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同時創建9個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個省級林下經濟示范鄉鎮,走出一條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之路。
一、因地制宜,孕育產業新增長極
一是培育林間中草藥產業。發展以鐵皮石斛、金線蓮、佛手、石橄欖為主的中草藥原生態林下種植,創建鐵皮石斛基地、佛手基地、首佳中草藥基地等4個中草藥基地。如向陽鄉引進龍頭企業——泉州市九仙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鐵皮石斛、金線蓮馴化和煉苗溫控大棚2萬多平方米以及林下種植基地2600多畝,年產值可達8600萬元,帶動本地群眾就業166人,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二是帶活林下畜禽養殖。采用“公司+林業合作社+農林戶”等模式,發展林下土雞、土鴨、草鵝等畜禽養殖。如向陽鄉積極培育都山農林合作社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建立林下養殖示范基地,打造“牧夢”等林下畜禽品牌。三是釀出林中“甜蜜”產業。采取“協會+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林下蜂蜜產業,全市養殖蜜蜂超10萬群,年產蜂蜜1500多噸,年產值達1.5億元,涉及23個鄉鎮養蜂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農戶1000多家。2021年5月,“南安蜂蜜”榮獲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二、縱深發展,活絡林下經濟經脈
一是科技賦能提效。支持企業、農林場引進先進加工技術,與科研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技術推廣站1個、省級科技小院1個。如印山林場引進臺灣先進加工技術發展種植麻竹筍基地500畝,年產脆筍片50多噸,同時聘請福建農林大學教授為技術總顧問,研發的“麻竹筍增值深加工關鍵技術”實現年增收50余萬元。又如積極推動匯甜蜂業與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開展“產學研”合作,成功研發瓶中筑巢釀蜜技術,創建匯甜蜂業星創天地,先后被認定為省級林下(林蜂)經濟示范基地、省級科技小院,獲得國家級、省級等各級林蜂科技立項6個,注冊專利3個。二是品牌引領發展。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林地流轉入股合作經營林業特色產業,培育林業龍頭企業8家、專業合作社71家、家庭林場51家。注重做大林下產品品牌,初步形成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高的名牌農產品,現有“三品一標”產品30多個,中草藥商標9個,如“九仙斛”“匯甜”“賢芳”“石里香”等。三是電商拓寬銷路。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把好貨帶出大山。如向陽鄉創建創客空間直播基地,利用抖音、淘寶、快手、看點等四大直播平臺,整合原有的“掌管生活”“舌尖上的向陽”等電商平臺,對接線下“向陽花開生鮮體驗館”,累計開展直播帶貨70多場次,新媒體電商銷售額800多萬元。
三、融合旅游,打造精品人氣景點
一是做優生態旅游。在加強森林撫育,提升低效林改造的基礎上,以林花觀光旅游模式深挖旅游潛力。如南安香草世界度假村打造櫻花園、加拿大紅楓園、桃花林、熏衣草園等基地面積2900畝,建成花園餐廳、天柱峰、繡球花道等景點30多個,成功舉辦2屆香草世界櫻花文化旅游節、熏衣草文化旅游月等活動,每年吸引游客近30萬人次,先后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福建省鄉村旅游示范點”“福建省農業旅游示范點”等稱號,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二是做深康養旅游。依托北部山區良好的氣候及生態環境,構建集森林、高山、田園度假為一體的養生新業態,打造向陽主題民宿區、洪瀨森林人家、印山森林康養基地等森林旅游項目,豐富鄉村旅游體驗。如印山森林康養基地一方面利用其森林覆蓋率達92%以上的天然資源優勢,設計一條2.5公里林蔭康養步道,并利用林區原生態石橄欖、澤蘭等中草藥同放養雞鴨打造康養特色美食;另一方面與樂峰鎮衛生院合作設置醫務室、中醫康養科,聘請老中醫為客人提供康養診療。2021年4月,樂峰鎮舉辦“印山印象”康養文旅節助力鄉村振興系列活動,現場舉行《印山印象》MV開機儀式及旅游合作簽約等活動,帶活景區發展。2018年,印山林場獲評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和全國森林康養最佳目的地,每年接待游客10萬多人次。三是做精全域旅游。創新森林游憩方式,將森林旅游與農業觀光、自然教育、戶外運動相結合,全域統籌謀劃農林旅融合旅游精品線路。如向陽鄉以點串線,主題化分段打造“山夫農耕園——華溪石橄欖基地——佛手家園——鐵皮石斛基地——芳樟煉油基地——日泰茶廠(茶場內規劃步道)——大風車露營基地”等3條旅游精品路線,每年接待游客8萬多人次。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