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科學防治魚塘水體污染。強化養殖生產管理,密切關注因暴雨沖刷帶來的外源性污染,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此外,應定期加注新水,適時換水,每7-10天加注新一次,每次加水量為20-30厘米上,并排出部分原池水,可以邊注邊排,最好排底層水,要求新加水沒有污染,泥沙含量低,水溫與池水溫差不宜超過±5℃。
二是謹防魚塘缺氧泛塘。要加強巡塘,堅持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觀察水色、水質變化,魚類活動、攝食情況和有無浮頭、病害現象等,發現殘餌剩料,及時清除,以防敗壞水質。科學使用增氧機或加注新水,避免泛塘死魚情況的發生。未配備增氧機械的池塘則要備足增氧藥物,以防萬一。此外,發生浮頭時,除必須采取注水或開增氧機外,切勿馬上去撈死魚,以免驚動其他魚類掙扎竄游,加速死亡。每10-15天,攪動池塘底泥一次,每次攪動面積不少于水體面積的1/3,以晴天中午攪動效果最好,悶熱天氣時勿攪動。
三是加強投喂管理,科學防控消化系統疾病。飼料要新鮮,不霉爛變質,營養全面,適口性好,能滿足魚類營養需求。堅持“四定”投飼原則,并根據天氣、水質、魚活動情況靈活掌握投喂量,以防殘餌變質腐爛,影響水質。高溫季節,投餌時間在上午11時前和下午4時以后,避開中午表層水溫高的時間,陰雨天氣應酌情少投或不投。
四是科學、合理用藥。臺風、暴雨過后,科學防治細菌性敗血癥、草魚細菌性三病(赤皮、爛鰓、腸炎)等多發病和常見病。使用硫酸銅、強氯精等安全濃度較小,毒性受環境因子影響較大的藥物時,應先做毒性試驗,并根據水質特征(如酸堿度、硬度等),嚴格控制藥量,以避免不必要損失。大面積使用殺藻、殺蟲劑時,務必根據水質狀況、藥物性質和魚的種類,在水產科技人員的指導下規范施藥。水庫慎用硫酸銅滅藻。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