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堅持傳承和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工作期間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創新探索出非遺活態保護傳承的“廈門經驗”,走出制度化、系統化、融合化的傳承發展之路,讓廈門非遺和閩南文化煥發新時代的華彩。
推進制度化建設,打造非遺活態傳承新機制
一是強化法治引領。用好用足特區立法權,2020年出臺我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項地方法規《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為閩南非遺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二是完善保護名錄,摸清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家底。三是規劃整體保護。按照福建省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推動中山路、鼓浪嶼、集美學村等歷史文化街區等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以及民間信俗保護區域、民俗保護區域、傳統體育游藝保護區域、傳統音樂曲藝舞蹈保護區域等整體性保護。
堅持系統化保護,探索非遺活態傳承新路徑
一是建設傳習基地。依托市、區文化館,先后建立起市級非遺展示廳1個,區級展示廳(中心)3個,各非遺項目專題館廳23 個。二是培育傳承人才。積極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提升傳承能力。三是普及傳習教育。注重修復和保護閩南語語言環境,堅持開展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活動。
創新融合化發展,構建非遺活態傳承新格局
一是非遺走進日常生活。積極復蘇民俗節日和民俗活動。二是非遺帶來產業新增長。推動非遺生產性保護,鼓勵非遺與文化創意等產業融合發展,產生“造血”功能。三是非遺成為旅游新亮點。鼓勵非遺項目進行旅游開發,推動打造文旅融合基地。來源: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