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畫卷美,鄉村振興踏歌來。今年以來,莆田市嚴格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為抓手,農業產業化取得明顯進展,全域旅游發展穩步推進,生態美農民富,文化新精神足,鄉風文明蔚然成風,鄉村治理落地見效,多點發力,展現出一幅幅“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的美麗新圖景。
盤活資源,奏響產業興旺最強音
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曾指出“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莆田,因地制宜,推進“一鎮一牌、一縣一業”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奏響了農村產業興旺最強音,也帶領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中國枇杷看莆田,莆田枇杷‘最’常太。”莆田常太是中國枇杷第一鄉,枇杷生產不僅是常太鎮的支柱產業,也是常太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推動鄉村振興,擦亮“中國枇杷之鄉”金字招牌,常太鎮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在去年近千畝枇杷改良換種的基礎上,增加“白雪早”“三月白”“香妃”等多樣優質品種,加快常太枇杷品種更新換代,共同將常太創建成枇杷品種優勢區域中心。為幫助果農增產增收,促進枇杷產業轉型升級,今年,常太鎮舉辦“云端枇杷節”,以網絡直播的帶貨方式,將“基地直采、新鮮直達”的枇杷送到全國各地,通過振興鄉村集團平臺直接收購,果農的收入提高20%以上。今年4月,由莆田市農業農村局主辦,莆田振興鄉村集團承辦“莆田·枇杷”暨現代農業戰線招商項目推介活動在北京莆田中心舉行,多家在京莆商企業現場簽約認購了2022年7500公斤莆田枇杷。“以前我們在村路口吆喝賣枇杷,一天下來,也賣不了多少,現在通過振興鄉村集團,不僅銷量猛增,還銷得更遠。”常太鎮莒溪村的村民十分欣喜。
常太鎮產業振興實踐只是莆田特色村鎮的一個代表。近年來,莆田大力推進“一鎮一牌、一縣一業”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突出水產、水果、畜牧、蔬菜等農業主導產業及主要農產品,形成現代農業生產力布局。以鐘山鎮、大洋鄉為中心,建設高品優質糧米基地、特色蔬菜基地,發展休閑農業;以度尾鎮、萩蘆鎮為中心,加強名優水果經濟生態林基地建設,著力推進大棚蔬菜設施化,振興龍眼、枇杷、荔枝、文旦柚等四大名果,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以黃石鎮為中心,依托果蔬、食品加工等龍頭企業,形成以糧食蔬菜種植、食品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集約區域,發展具有特色的林下經濟;以南日鎮為龍頭、平海灣為中心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圍繞漁業養殖、捕撈、海產品加工等發展藍色產業。
產業要發展,還需品牌來助力。為了突破莆田農產品無品牌、無差異、無標準的困局,按照莆田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由莆田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統籌,依托市屬國有企業——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搭建全省首個鄉村振興產業服務平臺——“壺蘭鄉村”,以“壺公山”和“木蘭溪”等莆系山水耕讀文化為品牌靈魂“富集地”,整合本土特色好物及“三品一標”農產品,打造莆田市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壺蘭耕讀,吸納區域內更多的農產品生產主體加入,重新喚醒莆田物產之美,帶動莆田農特產品品牌發展。集團還同步開發“南日島”“南北洋”“東西鄉”“仙水鳳山”“葉中香”等富有莆仙文化特色的子品牌,歸集全市特色農產品近百種,實現“產品集群、企業抱團”的品牌強農發展目標。
為了盤活莆田市農村土地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壺蘭鄉村”平臺還歸集了莆田各縣區近3萬畝的待流轉優質土地,提供鄉村閑置土地資源流轉服務,由平臺對待流轉土地進行航拍、測量、土壤性質檢測,企業只需在另一頭相看,基本能確定是否符合用地需求。莆田市中天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嘉雄在平臺上看中了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蘇塘村、西柯村和平海鎮江堤村近600余畝土地,“我們打算用這塊土地種植日本沙卡達胡蘿卜,下一步,待蓄水池建好、微噴設備等基礎設施進場,便可以開始種植,屆時將為當地提供40-50個用工崗位。”
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作為全國率先、全省首家鄉村振興主體國企,也是莆田市推進實施鄉村振興的投資和運營主體,近年來,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推進一批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建設,不斷提升莆田市農業產業化水平。其中,歐中花卉產業園,計劃總投資3.37億元,以期建成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集約化高效經營的農業產業園;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綜合產業園,旨在打造集農產品交易、加工配送、冷鏈倉儲、食品檢測、展示展銷、電子商務等為一體的國際農產品物流集散中心;振興鄉村種養一體化生態產業園,積極響應國家生豬發展規劃,計劃投資約4.12億元,年生豬出欄量30萬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沒有產業支撐,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就沒有了依托,農民增收只能是一句空話。莆田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農業產業園建設為抓手,深挖資源優勢,集聚產業力量,讓農村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全域旅游,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近年來,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工作,作出“堅持綠色發展,打造宜居港城,建設美麗莆田,創建美麗中國的示范區”規劃,把全域旅游作為建設美麗莆田九大專項行動之一,寫入《建設美麗莆田行動綱要》,提出:要通過五年的努力,把莆田打造成為世界媽祖文化旅游中心和濱海生態度假旅游勝地。乘著全域旅游戰略的東風,莆田鄉村旅游也逐漸嶄露頭角,成為鄉村振興有力的助推器和強大的動力源。
莆田北岸經開區是媽祖文化重要發祥地。媽祖誕生地港里村和媽祖閣所在地山柄村,擁有天后祖祠與媽祖閣2個3A級景區,包含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后祖祠、天后圣殿、三柱礁等20多個景點,每年吸引著數十萬的游客前來朝拜旅游。該區著眼“串點連線成片”,規劃推進一批鄉村振興試點示范項目,勾畫了“港里—山柄—東烏垞”這一以媽祖文化旅游為核心的生態文旅產業線。在北岸經開區山亭鎮西前社區院前新村,29間沿街店鋪正整裝待“商”,高聳的牌坊上儼然是7個燙金大字——百地特產一條街。這是該區首個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由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攜手北岸經開區打造,可為四方游客提供“吃、住、娛、購”一站式服務,讓北岸人民和全世界的媽祖信眾在這里分享購物的樂趣。
九峰重疊的九重山、怪石嶙峋的日月巖……在莆田市秀嶼區南日鎮港南村,天藍海碧、陽光明媚,每天前來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登上港南村九重山頂極目遠眺,海域四周500畝海田、千畝蝦池、萬畝海帶養殖區蔚為壯觀,起伏的山脈上,抗倭古城墻遺址、西戶星月灣沙灘、筆架山、抗倭名將胡守仁雕塑等人文歷史景點星羅棋布,遠處高聳的風電設備更平添一處靚麗。近年來,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計劃投資5億元,以南日鎮海島、鮑魚為元素,整合村、港、岸、灘、礁、景等,建設集生態養殖、海灣整治、漁事體驗、漁業交易、漁業旅游等于一體的漁業特色小鎮,助力鄉村振興。“通過漁業小鎮的建立,帶動了港南村民宿等產業發展,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村民經濟收入,也促進了村集體增收。港南村將緊緊抓住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的契機,打造‘港南鄉村旅游綜合體’特色品牌。”港南村黨支部書記魏東榮談起港南村的變化展露笑顏。
如今在莆田,像這樣好看好玩的鄉村真不少。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瑞云村,每逢春季,連片的七彩油菜花競相綻放,成為市民新的賞花打卡地;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后黃村,一棟棟紅磚古厝,盡顯莆仙風韻;莆田市仙游縣度尾鎮中岳村,依托李耕故里,唱響文旅融合的靚麗品牌……
按照“全域化、一體化、標準化、生態化、景區化”原則,莆田把全市作為一個大景區,積極推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處)和省級全域旅游小鎮(四星級休閑集鎮)(1處)、金牌旅游村(四星級旅游村)(3處)創建工作。培育后黃村--象峰村--南少林寺(鄉村休閑觀光游)、美麗嶺下--九龍谷景區--馬院人家(鄉村山水生態游)、賢良港天后祖祠—莆禧古城(鄉村傳統文化游)等3條鄉村精品旅游線路。實現全域之內移步換景、路路通景、處處皆景。
莆田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林超雄強調:“發展鄉村旅游是增強造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以全域旅游促進鄉村振興,全力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激活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實現農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
扮靚顏值,繪就生態宜居新畫卷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鄉村生態振興為莆田廣大農村描繪了一幅可望可及的美麗畫卷。看著越來越整潔的村莊環境,莆田市仙游縣西苑鄉鳳山村60多歲的村民李大爺不再羨慕城里人的生活,“現在我會邀請城里親戚來我們村看看。”
在陽光下的鳳山新村,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小洋樓,一條條寬敞整潔的道路,再加上點綴其中的籃球場、健身區、兒童游樂場……恍惚間,仿佛置身于城市中的某個高檔別墅區。這是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在莆田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生動縮影。鄉村要美,農房先美。莆田把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作為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全市自去年農房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截至去年12月底,已完成129個村莊農房整治,整治率達95.36%。
除了在農房上做文章,為了提升村容村貌,莆田市還大力推進村莊“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綠化,利用坡地、邊角地建設村莊片林,提升村莊—重山綠化水平,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綠色景觀。推進鐵路公路沿線兩側綠化帶建設,打造美麗鄉村特色景觀廊道。按照“布局美、環境美、建筑美、生活美”要求,建設富有莆田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美麗鄉村。
立谷聽濤,登山觀瀑……如今,走在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嶺下村,只見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殊不知,這里曾經是畜禽養殖污染的重災區,畜禽的排泄物天長日久淤積后逐漸堵塞了村里房前屋后的河道溝渠,生態環境十分惡劣。近年來,嶺下村開展村莊環境清理整治行動,全面取締戶外露天廁所、露天糞缸,拆除雞鴨豬舍3200平方米;清淤整治池塘,清運邊角陳年積壓垃圾。經過多年持續治理,嶺下村村容村貌明顯改善。與此同時,嶺下村還通過清理溝渠、新建公廁、綠化美化村道,栽植鄉土喬木、建設文化長廊,大力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如今這里已成為福建省級庫區移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幸福家園”建設試點村和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實現美麗蛻變。
嶺下村的蝶變是莆田市推進生態振興的一個縮影。莆田市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持之以恒推進木蘭溪沿岸鄉村流域治理,今年更是將“廁所革命”、“污水治理”真正轉化為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戰略實踐。建立生活污水處理廠、改造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縣域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實現所有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轉運系統設施全覆蓋;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已完成改廁任務……
好生態,才能有好生活。從“低散亂”到“綠富美”,縱觀今日莆田,更多有鄉土味、煙火味、人情味的美麗鄉村掩映在青山綠水間,一座座村莊,成了布局精善、環境精美的“花園式”鄉村客廳,百姓收獲滿滿幸福感和獲得感。
文化振興,塑造鄉風文明新載體
開展“天下媽祖回娘家活動”、打造“鄭樵故里文化教育基地”、共建鄉村文化傳習所……這些例子的背后,蘊藏著莆田市推進鄉村文化發展的各種探索,也塑造著鄉村群眾的“生活之美”。
201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既是鄉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資源的媽祖文化,是凝聚兩岸同胞的一條紐帶,要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莆田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湄洲島的重要囑托,成立領導小組,出臺實施方案,市委常委會定期研究,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媽祖文化。在媽祖故里港里村,每年媽祖誕辰日,世界各地的媽祖廟都會派代表來到賢良港,舉行祭拜媽祖的民俗活動。這種活動已經演變成一種古老的傳統習俗,即“天下媽祖回娘家”。目前,天后祖祠至少與臺灣地區300家媽祖廟進行文化交流,促進了港里村文化的發展。為了弘揚媽祖文化,港里村媽祖小學,還開設媽祖校本課程,學習媽祖家風家訓,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從小培育學生向上向善品德,該校還被評選為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經驗之一。
“鄭樵文化”為后人留下了一座精神豐碑,同時也是莆田珍貴的文化遺產。今年,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廣山村積極打造“鄭樵故里文化教育基地”,以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廣山村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推動“鄭樵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將廣山村、鄭樵文化、美麗鄉村、紅色文化及著名景區景點等融為一體,打造一個集地方特色、歷史人文、農業自然生態觀光旅游景區。鄉村旅游發展好了,村里進一步挖掘鄭樵文化內涵,將廣業書院當作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文明家風的生動課堂,打造研學教育基地,以文鑄魂,引領鄉村振興之路。如今,腰包鼓、文化豐,精神足,就是廣山村農民的真實寫照。
港里村和廣山村的實踐只是莆田農村文化振興的一個側面。莆田市鼓勵農村自辦文化,增強基層文化自我發展能力。成立并扶持發展農村廣場舞隊、莆仙戲劇團等民間文藝社團和業余文化隊伍,加大對農村文體團隊的投入,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開展文化能人、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等培訓輔導,增強農村基層文化的自我發展能力。發揮莆田學院、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等地方院校優質教學資源,開展農村文化傳承和鄉風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精準化“三下鄉”服務,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進鄉村文化傳習所建設,組織開展文化傳講、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傳習等活動,使其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文化載體。
如今,行走在莆田農村,鄉風文明蔚然成風。豐富的文藝演出,鄉賢出力建設數字影院,共建鄉村文化傳習所弘揚傳統文化等一系列舉措輪番上陣,化作一股沁人心田的力量引領著文明風尚,也豐潤著村民的生活和心靈。
創新治理,打造鄉村振興 “生力軍”
鄉村振興不僅是一道生態命題、經濟命題,也是一道治理命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立更加民主高效、精細精準的治理方式勢在必行。為此,莆田市不斷推動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創新,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建強建優班子隊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要把最強力量匯聚在一線,把戰斗堡壘筑牢在一線。莆田市結合2018年村級組織換屆選舉,打好“選、育、引、派”組合拳,優選455名懂經營、善管理、懂發展的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下派59名專業化干部到弱村、亂村、復雜村任職,971個村(社區)均有1名35周歲以下的年輕干部,684個村(社區)至少有1名大專以上文化的高學歷干部。選派184名“第一書記”全覆蓋幫扶貧困村,招聘130多名大學生村務管家,切實選優配強村級干部隊伍。同時,莆田全面推行“五個一”工作模式,由1名縣處級領導掛鉤聯系、1名鄉鎮班子成員全程負責、1個機關部門定點掛鉤、1名駐村第一書記一線幫扶、1個整頓工作組包村指導,全面推進農村整頓轉化。
村企聯手,是莆田市鄉村夯實治理基礎的一項重要措施。去年6月,莆田首個“黨建+”鄉村鄰里中心在秀嶼區月塘鎮東潘社區正式投入運營。作為振興鄉村集團“壺蘭鄉村”平臺的線下服務站點,鄰里中心依托村(居)單元,突出黨建引領,配置教育、醫療、助老、興業、商貿、文體等6類便民利民惠民服務功能,拓展X個其他特色服務功能,努力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病有所醫、業有所興、居有所樂、事有所辦”。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句話如今成為月塘鎮探索民生服務的口頭語。鄉村資源分布閑散,不能與城市比,但如今在月塘鎮東潘社區,養老、就醫、托教、購物、快遞上門,甚至就業培訓、上興趣班等,在家門口就可輕松搞定。
為了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帶得動的“永久牌”鄉村振興隊伍帶頭人,更好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東潘鄉村鄰里中心還特別打造了鄉村后備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和青年創業孵化基地,通過向上爭取政策支持,暢通各類人才下鄉渠道,為鄉村后備干部量身打造成長計劃等方式,鼓勵大學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回農村干事創業。孵化中心也為青年創業提供免場地租金、免水電費、免寬帶網絡費“三免”政策,吸引人才入駐鄉村。
“東潘鄉村鄰里中心只是莆田市創新鄉村治理工作的一個縮影。以此模式,莆田振興鄉村集團預計將實現全市每個鄉鎮都建設一家‘黨建+’鄉村鄰里中心的目標,在各鄉鎮選擇有產業基礎、人口相對集中、交通比較便利、村集體組織較有戰斗力的中心村建設鄉村鄰里服務中心,計劃重點打造10個鄉村·鄰里服務中心示范點,力爭到2022年前,在全市打造200個鄉村鄰里中心,激發鄉村治理活力,提升基層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執行董事、總經理李新洪為鄰里服務中心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郁郁蔥蔥的麥田,連綿起伏的蔬菜大棚,錯落有致的魚池蟹塘,干凈整潔的新型農村社區……近年來,莆田圍繞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從產業興旺到生態宜居,從鄉風文明到鄉村治理,五位一體,四級書記同框共抓,三年鄉村振興路,結出累累碩果,一幅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錦繡畫卷正在莆田大地徐徐展開。下一步,莆田市將繼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認清形勢,振奮精神,強化措施,真抓實干,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奮力譜寫“三農”發展的新篇章。
來源:海峽鄉村雜志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