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龍巖市圍繞“建設生態、智慧、集約、高效、安全為一體的高質量發展園區”這一目標定位,統籌推進園區標準化建設工作,全市園區規劃布局持續優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基礎配套加快完善,園區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上半年,全市11個重點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384.3億元,新簽約項目104個、總投資198.8億元,實現開工招商項目70個,竣工項目32個。
一、加強組織領導,引領工作開展。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圍繞“龍巖市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研究出臺“2021年園區標準化建設行動方案”,提出整合優化現有園區、推動園區產業提升發展、實施百項重點項目等7項重點工作任務,明確工作目標和保障措施。二是完善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園區標準化建設工作落實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明確部門工作職責,實行“每月一通報(在閩西日報通報各地園區標準化建設進展情況)、一協調,每季一推進(由市政府分管領導對工作進展滯后的縣級分管領導進行約談),年終總考評”工作制度,并將園區標準化建設納入“三重”“大督查大落實”工作內容和市對縣績效考評。三是出臺配套措施。出臺園區標準化建設獎勵措施,對園區產業發展壯大、基礎配套情況、創新能力建設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對排名前三的縣(市、區)、經開區給予最高200萬元的資金獎勵。
二、堅持規劃引領,優化發展方向。一是編制完善園區規劃。結合“十四五”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按照產城人融合要求,啟動實施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控制性詳規等“多規合一”修編工作,強化園區功能定位,每個工業(產業)園區培育發展 2-3 個主導產業,加速形成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和規模效益。其中,龍雁經濟開發區已完成控制性規劃、產業規劃、環評規劃等的編制工作;經開區東肖、紅坊、高陂“三大片區”的產業規劃已編制完成。二是推動園區整合托管。落實省政府“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指導市內各工業園區實行“一區多園”管理模式,統一規劃、統籌布局、統一管理,發揮規模效益,提升園區發展層次。其中,漳平市工業園整改托管已獲批復;永定區舉行永定工業園區優化整合暨區招商局揭牌儀式,體制機制得到優化升級。
三、推進項目建設,補齊發展短板。圍繞產業化、生態化、生活化發展目標,從標準化廠房、基礎設施、管理服務、創新平臺等方面建立園區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讓園區落得下項目、留得住人才、聚集起產業。今年,龍巖市認真梳理篩選出重點推進實施的園區標準化建設項目100項、總投資210.3億元,涵蓋園區道路、教育、醫療、商業、文體、公共交通、標準廠房等方面,明確各個項目具體建設內容、年度投資目標、節點進展情況等,并加強要素保障和實地督促協調,推動項目及早竣工投入使用。上半年,全市100個園區標準化建設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5.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4.3%,火柴空間站(中國.漳平)創新創業基地、經開區高新區實驗小學、長汀醫療器械檢測中心等26個項目實現竣工或部分竣工;全市新建成標準廠房63.3萬平方米,完成年度計劃的79.1%。
四、打造科創平臺,增添發展動能。引導各地加大園區、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投入力度,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園區不斷增強創新發展能力。一是爭創省級高新區。深入上杭、連城、長汀、漳平等地,指導相關縣(市、區)對照省級高新區創建要求,編制完善各項規劃和文件資料,其中,上杭工業園創建省級高新區已通過專家組評審,待省政府發文。二是建設完善科創平臺。用好各級支持建立完善研發平臺的政策措施,引導園區、企業打造各類科創平臺,其中,經開區大學科技園、武平工業園區科技孵化器獲批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紫金銅業、龍馬環衛省級重點實驗室已通過省科技廳驗收。三是積極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出臺“2021年加快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意見”,深入企業加強宣傳和申報培訓指導,新獲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6家。
五、強化要素保障,助力園區發展。督促各部門落實工作責任,引導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園區集聚,切實保障園區建設發展。一是爭取園區建設資金。對照園區基礎設施專項債申報要求,指導各地策劃包裝好項目,并積極向上對接爭取支持。上半年全市第一批10個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共獲得資金支持23.86億元。同時,引導推動銀行業機構對接各園區,累計新增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7.68億元,園區建設資金壓力得到進一步緩解。二是推進園區土地報批。加強土地集約利用,指導各園區制定并上報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目前已有11個涉及工業項目用地的方案獲省自然資源廳批復。三是強化園區用工保障。依托工業園區職業技能提升中心,累計為華潤水泥、龍馬環衛等企業開展車工、銑工、電工、鉗工、焊工等工種培訓800余人次;召開全國職業培訓券現場會,撥付職業培訓補貼資金500余萬元。來源: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