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偏偏是福建·三明篇
萬壽巖日出 黃三定 攝
金鐃山 江可騰 攝
三明,一座位于閩西北山區的魅力城市。
她年輕而又古老——
她很年輕,60多年前,國家在三明建設鋼鐵廠,才逐漸有了今天的三明市。三元、明溪兩地,各取一字,就是“三明”。她的成長,可以說是新中國從貧弱到富強的縮影。
她很古老,26億年前從茫茫海底抬升,成為“閩地之母”,在漫長的地質時期里,金鐃山秀起東南成為“閩山之巔”,見證著滄海桑田、地球演化。
中國丹霞(泰寧)是“中國丹霞”從青年期—壯年期—老年期地貌演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被國內外地學界稱為“中國丹霞故事開始的地方”。而從開礦的炸藥包下被搶救出來的萬壽巖遺址,把福建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距今1萬年向前推進到大約18.5萬年。這里也因此有了“閩人之源”“南方周口店”的美譽。萬壽巖中的石鋪地面遺跡留存至今,世所鮮見,這一“室內裝修”告訴我們,勤勞勇敢的福建人在4萬年前,就已學會鋪地防濕、挖溝排水;走進清流狐貍洞,還可以見證約1萬年前的人類牙齒;明溪南山遺址的10萬余粒碳化稻谷,表明這里誕生了第一批會“種田”的福建農民。
有考古專家甚至大膽假設,這些石灰巖遺址的地下深處,密布著一張互聯互通的溶洞網絡。大自然的神奇之筆給這里留下了許多謎題,等待后人進一步解答。
斗轉星移,文明在這里綿延不息。三明轄區內的將樂、沙縣、尤溪、泰寧等都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閩學鼻祖”楊時求學時留下程門立雪的故事,學成辭歸之日,老師程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宋以后,福建有“理學名邦”“海濱鄒魯”的美譽,楊時功不可沒;理學大儒朱熹在這里誕生,“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寸光陰不可輕”“萬紫千紅總是春”等名句影響深遠……
她是重工業基地卻處處綠水青山——
她是“福建省重工業基地”,不負使命創造了許多福建第一:結束福建“手無寸鐵”歷史的第一爐鋼、第一臺載重汽車、第一臺電風扇、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如今的她,擁有全省最大的鋼鐵、水泥、重型卡車等生產企業,形成了11個門類37個行業的綜合工業體系。
她是“中國綠都”,青山環繞、綠水穿城,閩江從這里起源,直奔福州。大氣、水環境質量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列,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全省“六個第一”。許多人慕名而來,盡情大口“森”呼吸,睡個美美“康養覺”,感受人與自然的無聲默契。
她地處山區卻開放包容、敢為人先——
她西倚武夷山脈,東靠戴云山脈,山環水繞。閩道難,明道尤甚。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了防御層出不窮的匪患,這里建起了一座座以防御為主的封閉式土堡建筑,如今永安安貞堡、大田土堡群、沙縣水美土堡群等散落山間的“明珠”,正敞開胸懷,訴說神秘往事。
她開放包容、敢為人先。早在西晉,大批中原先民就為避戰亂,陸續南遷,成為客家人聚集地,千百年來,客家人不斷從這里出發,走向世界各地。
1929年,紅四軍的到來,點燃了星星之火,1930年1月,毛主席在三明行軍途中寫下《如夢令·元旦》。詩詞中點睛之筆“風展紅旗如畫”,描繪了三明革命戰爭年代如火如荼的斗爭場景。作為長征的四個出發地之一,1.12萬三明兒女參加長征,僅有76人到達陜北。
有著厚重的歷史,更有著一顆年輕的心。改革開放以來,她先后成為享譽全國的精神文明發源地、集體林區制度改革的排頭兵。解決群眾看病就醫“急難愁盼”問題的三明醫改經驗正在全國推廣。“一元進店、兩元吃飽”的沙縣小吃成長為年營業額達500多億元的富民產業。如今她又在謀劃著在新起點實現新發展,讓小吃產業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領風騷。
開明、清明、文明,獨特的基因,決定了三明這座城市與眾不同的發展軌跡,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在這座“寶藏城市”書寫,值得慢慢挖掘、細細品味。(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徐文錦)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