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楫揚帆奔小康 鄉村振興正當時——青海省脫貧攻堅紀實

高原夏至,奔走在青海大地,隨處可見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一條條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棟棟農家新居錯落有致、一座座致富廠房拔地而起、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房子有了,保障有了,產業有了,收入增加了,脫貧戶踏上了致富路,美麗鄉村邁出振興闊步。

  回顧青海省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征程,每一個腳步都踏出奮斗和拼搏,每一幀風景都寫滿美好和希望。

  幫錢幫物 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面對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持久仗,青海精準施策,發出最強“動員令”,兜牢脫貧保障、增強發展動能等件件舉措落實落地。

  “我在家門口上班,年收入能超過4萬元了。”“女兒是護林員,每月收入1700元,老伴是村里的保潔員,每月收入500元,還有4000多元村集體經濟分紅。”“畢業回鄉就是想為家鄉做點事,成為鄉村振興隊伍中的一員……”這一幕幕,是青海省小康路上結出的一個個碩果,更是青海省黨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

  2016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緊緊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根本性問題,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按照“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升”總體思路,盡銳出戰,攻堅克難,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黨建引領,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這些年來,青海省通過抓黨建促脫貧,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感召力不斷增強,基層治理顯著提升。廣大基層干部通過脫貧攻堅,作風得到培養、能力得到提升,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

  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通過志智雙扶,貧困群眾的發展和增收信心更足、干勁更大。高額彩禮、薄養厚葬等問題得到有效治理,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提升。深度攻堅、穩崗就業、光伏扶貧、控輟保學、精神脫貧、易地搬遷和后續扶持等項目舉措,多次獲得中央領導批示認可,為順利推進鄉村振興積累了經驗、提供了借鑒。

  脫貧夢已經實現 致富路上還要再努力

  青海省集西部、民族、貧困地區于一身,貧困人口點多面廣、貧困程度深、貧困原因復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莫過于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在于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沒有擺脫貧困。

  進入旅游旺季,由于網上訂單太多,西寧市湟中區李家山鎮漢水溝村村民馬金彪又從網上訂購了一大批精致禮盒備用。“沒想到大家這么喜歡吃咱青海的饃饃,以后我們還要再開幾家旗艦店。”馬金彪說,他和祖祖輩輩生活在漢水溝村的村民們沒想到,家家戶戶都要吃、都會做的饃饃,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漸成產業,154家饃饃鋪遍布省內外,形成年收入近500萬元的饃饃經濟,帶領著這個淺腦山村整村脫貧,走向更廣闊的致富路。

  “我和鄉親們的脫貧夢已經實現,致富路上我們還要再努力,讓拉面產業再升級。”青海拉面大軍中的一員何文清說。10多年前,海東市喇家遺址考古發掘中,一碗4000年前的面條面世,印證了青藏高原東北部悠遠的歷史和深厚的飲食文化。如今,憑借“一碗面”,十幾萬海東人走出大山、融入城市,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借助“拉面經濟”踏上全面實現小康的康莊大道。

  “帶領群眾共奔小康路,對黨和國家的深情咱們緩緩地說。”這是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坎布拉鎮尕布村第一書記劉家福的肺腑之言。通過大家的努力,2019年年底,尕布村提前一年脫貧摘帽,劉家福打心底里高興。如今,大棚蔬菜種植在尕布村發展起來,村民們還自發帶頭搞生豬和牛羊養殖。轉眼,尕布村進入脫貧鞏固期已經一年。此刻的劉家福,仍然奔走在建設美麗鄉村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路上。

  特色農產品種植、鄉村旅游、庭院經濟、電子商務、光伏產業……為了讓貧困戶有能力走出困境,增強“造血”功能,青海省各地積極在產業扶貧上謀創新、求突破,先后總結推廣了多種特色產業扶貧模式,結合農業結構調整、農村改革和生態建設,做到因人因戶因村實施產業脫貧項目。

  走上鄉村振興路 日子會越來越好

  “這幾年,我們都蓋了房買了車,收入也翻番了。走上鄉村振興路,我們大家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在“青海省脫貧攻堅總結表彰暨鄉村振興推進大會”召開之際,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致富帶頭人旦正發了條朋友圈,送上最真摯的祝福。

  8年攻堅克難,青海用一組組數據交出一份高分答卷:通過精準施策,攻堅克難,青海省提前一年實現了全省4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62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際減貧53.9萬人)的攻堅目標,為青海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貧困地區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客車通達率雙雙達到100%,大電網覆蓋和離網光伏基本滿足了貧困群眾用電需求,住房和飲水安全問題徹底得到解決,行政村光纖寬帶和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或接近100%,基礎設施短板基本補齊。

  貧困群眾收入翻了兩番多,從2015年的2196元增加到目前的10504元,年均36.8%的增幅前所未有。先后兩批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1.49萬名,基層治理力量和能力全面加強。

  2016年以來,青海省將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的60%以上用于發展特色種養業、現代服務業、文化旅游業、民族手工業、新能源產業等高原綠色扶貧產業。先后組建961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培育扶持345家造林(扶貧)專業合作社,帶動8.2萬農牧民群眾務工增收。

  實施鄉村旅游扶貧項目208個,帶動貧困人口1.58萬戶5.54萬人。落實光伏扶貧指標733.6兆瓦,帶動7.7萬戶28.3萬貧困人口增收。設置各類扶貧公益性崗位8.13萬個,其中4.99萬貧困群眾從事生態管護工作,占到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的34%,年人均最高增收2.16萬元……

  高原盛夏入畫來,鄉村振興正當時。青海各族兒女正將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磅礴之力,奮進在新征程上,腳步鏗鏘、響鼓勁催、旌旗如畫。來源:西海都市報

2021-06-25 18:21:23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