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長汀的綠色蝶變——福建省長汀縣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紀實

記者近日來到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只見綠色連綿、草木繁盛、滿目蔥蘢。很難想象,這里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草木難存,紅壤遍露,山嶺呈現一片赤色。

  數十年來,幾代長汀人篳路藍縷,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與百萬畝荒山作斗爭,創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將一座座“火焰山”變成了綠水青山,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態省建設的一面旗幟。

接力推動,形成“綠色合力”

  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脈南麓的長汀縣,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革命老區、紅軍的故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中央蘇區的經濟文化中心、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

  然而,長汀縣曾因水土流失嚴重而“聞名”。“晴三天,塵滿面;雨三天,泥滿田,水淹火烤到哪年?”“三洲河田,沒米過年。”這些民謠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1985年的遙感數據顯示,長汀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占該縣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水土流失面積之廣、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福建之首。

  長汀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涂志良介紹,20世紀80年代,長汀縣不少村子周圍光禿禿一片,除了幾棵高不足1米的“老頭松”外,漫山遍野都是極度貧瘠的風化粗砂土。重災區河田鎮屬于紅壤區,曾因水土流失,山崩河潰,河與田連成一片,四周山嶺盡為赤紅色,遠看像一簇簇火焰,被稱為“火焰山”。嚴重的水土流失,惡化了生存環境,加劇了貧困,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后5次深入長汀調研指導,發出了徹底消滅荒山的動員令。2011年、2012年,習近平同志連續兩次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上,進則全勝,不進則退,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多年來,各級自然資源部門把幫扶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圍繞長汀所需、所急,精準施策。

  針對資金短缺的情況,2012年,原國土資源部會同財政部出臺文件,分5年時間向長汀縣下撥資金,主要用于廢棄礦區整治及結合水土流失治理的土地整治等工作。至今已實施項目33個,治理總面積達2.3萬畝。

  針對技術薄弱的情況,2019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福建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省部合作模式,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牽頭在長汀縣開展水土流失綜合地質調查項目,查清長汀縣地質環境家底和水土流失現狀、分布規律、成因機制,為實施精準治理、深層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福建省、龍巖市自然資源部門從政策扶持、項目扶持等方面大力相助,近5年來,僅在廢棄礦山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上就投入項目資金1000萬元,為長汀治理好水土流失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幫扶下,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以極大改善,增強了長汀的‘造血’功能。”長汀縣自然資源局局長馬華如說。

  一任又一任領導的“接力式”推動,從中央到地方連續的政策扶持,匯聚成澎湃的“綠色合力”。截至2020年底,長汀縣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100萬畝,全縣水土流失率降至6.7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0.31%,入列全省“最綠”縣份。

精準施治,廢棄礦山煥新顏

  長汀縣稀土、鎢、鐵、錫、金等礦產資源豐富,稀土儲量居全省首位。曾經的無序開采產生了大量廢棄礦山,也帶來生態惡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問題。礦山治理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一環。

  當地自然資源部門一方面“嚴”字當頭強監管——嚴設礦業權、嚴促企業落實“邊開采、邊治理”措施、嚴打亂采濫挖行為、嚴防增添水土流失“新傷”。另一方面,針對量大面廣的廢棄礦山,堅持系統治理、一體化保護,實行專業化“精治”、探索多層次“深治”,蹚出了一條治理廢棄礦山水土流失的新路,加速祛除生態“舊疾”。

  僅2019年、2020年兩年,全縣治理廢棄礦山水土流失面積就達3694畝。如今,曾經“山光水濁”“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山已“舊貌換新顏”,變成了座座青山。

  在河田鎮羅地廢棄稀土開采區,經過綜合治理,昔日赤土裸露、支離破碎的景象不見了,代之以林草豐茂、綠蔭掩路。“以前這一帶根本沒有植被,一眼望去紅紅的一片。”馬華如說,目前全縣廢棄礦山治理區植被覆蓋率達82%,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

  廢棄礦山不光披了綠,還帶來了“金元寶”。三洲鎮石官凹崩崗侵蝕區昔日溝壑縱橫、土柱林立,通過對崩崗實施機械平整,修建成高標準的梯形臺地,種上茶樹和楊梅樹,實現了經濟和生態收益雙豐收。河田鎮游坊村門堤下40畝崩崗區通過綜合治理,從上到下開挖了6個水平臺地,種植黑炭楊梅,在楊梅樹里套種大豆、花生、金銀花和百合花等作物,年產值超百萬元。

發動群眾,“光頭山”變“花果山”

  站在長汀縣豐盈美麗生態農場遠眺,記者看到綠油油的果樹滿山頭,以前的“光頭山”已變成“花果山”。該農場位于曾經水土流失嚴重的三洲鎮三洲村。

  近年來,長汀縣自然資源局用活用足政策,大力實施土地綜合整治,投入700萬元開展山坡地整治。通過平整土地、挖掘溝渠、修田間路、種綠化樹等,使荒地大變樣、生態環境大改善。

  “看到這里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越來越好,我又追加了投資,先后共投入3000多萬元擴大種植面積。”農場的投資者沈樹朝說,目前農場種植總面積達2800多畝,其中楊梅600畝、油茶800畝,紅美人、甘平等水果1400畝,10多個脫貧戶在這里務工。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必須廣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才能匯聚起磅礴力量。

  為鼓勵群眾參與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縣出臺《關于水土流失開發性治理的若干政策規定》,實行“誰種誰有、誰治理誰受益”政策,山林經營權確定后30年不變,每畝租賃金控制在28元以下;實行資金扶持政策,規定在項目區種果的每畝給予種苗、肥料補助300元,路網由政府統一組織施工。

  在政策的引導鼓勵下,廣大干部群眾參與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高漲,涌現出許多先進典型。“斷臂鐵人”蘭林金就是其中一員,他以頑強的毅力,十年如一日,用殘臂投身生態治理。

  現年60歲的蘭林金,是三洲鎮戴坊村長嶺頭組村民。他告訴記者,早年由于山地貧瘠,只能外出打工。2002年,他在廣東清遠一家采石場工作時發生意外,失去雙手。回到家鄉后,在當地自然資源部門的引導和幫扶下,蘭林金承包了一片荒山,用于種植油茶、毛竹等。

  “別人能用雙手剪枝,我只能用嘴巴;別人卸肥料時用肩扛,我只能用腳踢……”蘭林金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如今收獲滿滿——850畝油茶,400畝毛竹、苦竹已挺立山頭。“種植經濟林木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收益,一舉兩得。”蘭林金說。

  從果樹到油茶,從花卉苗木到中草藥種植,從竹木加工到生態旅游……依托生態環境的恢復向好,長汀的生態經濟蓬勃發展,產業質態全面提升,先后榮獲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國家級、省級榮譽20多項,連續4年獲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如今,“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的光景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生態美”“百姓富”,長汀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2021-06-10 11:58:34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