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至28日,全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專題培訓班在重慶開班。經驗交流會上,我省重點介紹了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機構民辦非法人登記管理工作實踐與成效,受到與會者的好評。
近年來,我省通過在三明市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機構民辦非法人登記管理試點,在農村建立“黨建+養老服務中心”工作機制,將基層老人會、老年協會全部轉型為農村養老服務中心,接受村級黨組織的統一領導,充分依靠村級黨組織建好、管好、做活村級互助幸福院,逐步實現“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工作機制,有效提升了農村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和服務質量。
黨建引領實現“有人管事”。按照“村級主辦、社會參與、政府支持、互助服務”的原則,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理事長,老黨員擔任秘書長,推動社工機構、慈善組織、志愿服務組織對口幫扶農村幸福院,發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到農村養老服務中心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在黨建引領下,寧化縣總結探索形成“一個中心”管理“四化”的幸福院管理運行模式,成立萬壽延農村養老服務中心社會組織,承接農村幸福院管理運營,讓農村老年人在幸福院共享生活互助化、娛樂本土化、服務專業化、習俗文明化的四化居家養老服務,該經驗得到民政部和省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并入選民政部《全國農村養老服務典型經驗及案例匯編》;大田縣持續深化山區養老服務“110”模式,以村(居)為網格,積極開展居家養老“五助”服務,整合養老服務資源組建助老員隊伍,促進居家老年人、服務機構、線下助老員三位一體有效銜接,實現“1分鐘接單、15分鐘內上門服務”,率先將專業化居家養老服務從縣城8個社區延伸至266個行政村,實現村居全覆蓋。
多元投入實現“有錢辦事”。將農村養老服務中心民非機構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承接主體,省級下達500多萬元用于政府購買服務,屬地政府落實每年不低于5000元的基本運轉經費,重點為留守、空巢農村老年人提供服務。推動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承接鄉鎮敬老院、農村幸福院運營,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逐步實現經營連鎖化、服務專業化、管理規范化和投入多元化。通過法人登記農村養老服務類、公益慈善類和居民互助類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組織,使其成為接受社會捐贈合法主體,接受愛心企業家、鄉賢及慈善力量的捐贈,有效彌補農村養老資金投入不足問題。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工機構、公益慈善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結對幫扶農村幸福院。大力倡導黨員、鄉賢、外出務工子女為農村養老服務中心開展募捐。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三明市村級養老服務中心去年共接收社會各界捐贈款32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養老服務2000多萬元。
規范管理實現“有章理事”。以開展農村幸福院運營質量專項治理行動為抓手,持續夯實農村養老服務基礎平臺,提升農村養老服務中心民辦非組織的規范運營管理水平。明確農村養老服務中心是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助餐、文化娛樂、休閑健身等生活照料服務的公益性、互助式養老服務設施。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老年人實際需求,科學設置服務內容,機構開展助餐、樂學或其他助老活動天數全年不少于200天,優先保障農村留守、孤寡等困難老人的需求。指導建立經費收支、人員聘用、設備管理、消防安全、服務規范等規章制度,并落實財務公示制度,每年至少開展1次農村養老服務中心、農村幸福院運營質量抽查工作。將農村幸福院運營質量列入養老服務發展指數,納入省對市政府績效考核和鄉村振興的重點內容。來源: 養老服務處 王靖夷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