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通航工程即將投用:喚醒閩江“黃金水道”

汛期將至。水口水電站下游約9公里閩江河段上,省重點項目——閩江水口水電站樞紐壩下水位治理與通航改善工程現場,大型起吊機、挖掘機緊張作業,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六工程局、中交上海航道局的建設者們正加緊一期工程圍堰拆除,開展設備聯合調試。

水口壩下工程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力爭今年10月建成投入運營。屆時,閩江干流閩江口至南平千噸級船舶可“通江達海”。

河床下切航道受阻

5月7日,水口大壩。上游湖面波光粼粼,碧水青山,美不勝收;下游河床巖石裸露,流水嘩嘩。而大壩一側的船閘處,長時間停用的升船機內,已蚊蟲飛舞。“閩江流域連續兩年枯水特旱,去年9月以來就斷航了。”水口運營公司總經理莊明一聲嘆息。

蜿蜒562公里的閩江,流域面積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一半,每天奔涌著約1.5億立方米的江水,滋養著世世代代的八閩兒女。

早在古代,閩江航道就是一條“黃金水道”。新中國成立以來,閩江航運快速發展,上世紀80年代初期,發達的閩江航運物資交通量占到全省的60%。

閩清縣水口電站是閩江航道上下游的分界線。水口之下至福州城航道暢通,水運繁忙;水口上溯多急流險灘,航道崎嶇,只能通行20噸~30噸的小船。

華東地區最大的常規水力發電站——水口水電站的建設,雖令船只要過閘通航,但更大大提升了閩江中上游河道的通航能力。1996年,水口水電站正式通航后,500噸級的船舶可從南平市直達福州入海。

然而,由于當時下游采砂等原因,導致閩江河床嚴重下切,壩下水位大幅下降,通航條件日益惡化。

“水口電站通航天數由最高的2002年303天降至2015年的96天,過壩貨運量從159萬噸降至27.4萬噸。其中枯水的2011和2000年,通航天數僅44天。平均通航率約30%,遠未達到設計的全年通航95%的水平。”莊明說。

同時,由于鐵路和公路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閩江航運急劇萎縮。

民生工程應運而生

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后,低成本、污染少的內河航運引起各方高度重視。恢復閩江的高效通航能力,乃民之所盼。

根據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福建水口發電集團有限公司開展前期立項,并于2015年8月,在水口水電站下游9.2公里處,正式啟動建設福建閩江水口水電站樞紐壩下水位治理與通航改善工程。

福建省“十三五”規劃提出:“全面振興閩江內河航運,加快實施閩江航道整治工程,實現閩江干流馬尾至三明航道正常通航,初步形成以閩江干流高等級航道為骨架的江海聯運體系。”該項目被列為國家高等級航道規劃重點建設項目,閩江復航、加快江海聯運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這個國內首個特大型水電站壩下通航工程,總投資27.18億元,主要是建設右岸擋水壩、船閘、溢流壩及護岸,抬高水口水電站下游水位,改善閩江流域通航能力。

項目被列入我省“重中之重”項目加快推進。攔河建壩,由于我省臺風多汛期長,工程建設常常被迫按下“暫停鍵”。其中,2016年7月,受“尼伯特”臺風影響,主體工程直到2017年汛期后才恢復施工。2019年6月9日洪水之后,整整用了28天才完成了基坑抽水清淤。

而今,在閩清、閩侯縣交界處,330米寬的河床上,一線500噸級船閘已經建成,年貨運能力達1400萬噸,還預留了二線船閘位。緊靠船閘的120米溢流壩已經完工,正在拆堰充水。靠閩侯縣的200米擋水壩很快即可圍堰施工。

工程項目部總經理蔣昌興告訴記者,項目建成后,水口水電站下游水位將抬高約4.5米,并常年保持在7.64米以上,達到四級航道通航標準。同時壩下船閘下游底檻高程低于海平面5米,水口水電站無需再“靠天通航”,可實現365天全天候通航,將從根本上解決閩江流域通航難題,并保證水口電站機組穩定運行。“我們還將建閩江流域智能調度控制系統,實現智慧通航。”蔣昌興說。

江海聯運指日可待

“工程建成后,不但可以保護水口電站大壩安全,提升閩江通航能力,還可以改善和保護閩江生態環境,提升閩江防洪防汛能力,帶動沿江旅游業發展,經濟、社會效益兼收。”水口集團公司總經理陳春武說。

記者從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了解到,閩江航運開發的另兩個關鍵性項目已基本完工。其中,閩江干流馬尾羅星塔至水口航道整治工程,長約87公里,可滿足1000噸級閩江干流標準船型通航要求。全長近115公里的閩江水口至沙溪口航道整治工程,可滿足500噸級(水口至南平延福門航段兼顧1000噸級)閩江干流標準船型通航要求。閩江沙溪口至三明臺江航道整治工程被列為2021年省重點項目,正在加快推進,預計明年上半年可實現500噸級船舶通至三明。

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副總工程師林躍表示,水口壩下工程建成投入運營后,標志著閩江口—南平—三明航道將正常通航,借由這條水道,內陸城市的集裝箱和散雜貨將“通江達海”,閩江上游航運與下游的福州馬尾港、江陰港將組成聯運體系,三明、南平、寧德、福州等閩江沿岸區域也將逐步形成完整的內河運輸體系,閩江“黃金水道”繁榮景象將更勝從前。

相關課題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公路和鐵路運輸,內河航運具有運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的優勢。水運單位運量排放廢油、污水、廢氣等污染物遠少于公路和鐵路運輸;水運、鐵路、公路碳排放之比是1∶3.3∶14.6。閩江航運工程建設為閩江大宗貨物水上運輸提供必要條件,同時較低的運費將吸引沿線公路、鐵路大宗貨物的聚集,每年可為閩江流域過往船只節約運輸成本近14億元。

閩江內河運輸能力的提升,對振興福建省內陸經濟,促進三明、南平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將解決水泥、鋼鐵、化工、造紙、紡織等行業鐵路貨運資源緊張,以及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問題,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

閩江航運開發的同時,還將促進沿線旅游資源的開發。壩下工程建成后,將形成近10公里的平湖,連同上游庫區,點對點船舶能貫穿水路旅游行程,帶動三明、南平、福州三地景點形成集群效應。(來源:福建日報)

2021-05-14 15:17:52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