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獅村是仙游縣郊尾鎮西南部一個偏僻村落,曾是郊尾鎮唯一的省級貧困村。如今的伍獅村環村公路寬闊平坦,村莊全面硬化綠化,從前的貧困戶住上小樓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
■完善基礎設施 改變村莊舊貌
踏入伍獅村村口,寬闊平坦的村道映入眼簾,兩旁綠樹掩映,路燈次第分布。沿著彩繪文化墻愜意漫步村莊,一幢幢黃墻紅瓦、色彩明朗的樓房在青山綠水間格外顯眼奪目,伍獅鄰里生活圈內兒童游樂場、籃球場、小學、衛生所、文化公園連成一片,為2000多位村民提供多樣化、精準化、便利化的生活服務。
受地理、交通、資源等因素制約,伍獅村以前經濟發展滯后,村民收入主要以種養和外出務工為主,村財收入幾乎為零。2014年這個“空殼村”被列為省級貧困村,有貧困戶16戶51人。
“要致富,先修路。”在上級支持下,2019年該村完成古店壩頭橋至伍獅村白埕的Y128湖溪線4.9公里鄉道拓寬改造,暢通了伍獅村與外界聯系的發展之路,不僅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更讓前往伍獅村觀光休閑的游客驅車10余分鐘就可直達東溪水庫。
同時,該村加大村莊整治力度,積極向上申請各類補助資金,組織實施裸房整治、路燈亮化、綠化提升、村莊公園、污水治理等總投資1500多萬元的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極大地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并依托東溪水庫自然生態資源,策劃實施采摘、農家樂等項目,推進鄉村旅游發展。
■幫扶困難群眾 改善住房條件
“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我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美了。”站在伍獅新村3層新居門前,曾經的貧困戶王清連嘴角泛著笑意。
在伍獅村,依山傍水的白埕自然村地處偏僻,系東溪水庫移民村,66戶村民住宅多為年久失修的危房,且位于東溪水庫地災點,存在洪澇安全隱患。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市、縣、鎮、村多方籌集資金2300多萬元,實施白埕自然村整村搬遷項目,舊房拆遷面積達7337平方米,在2018年如愿建成28幢連體別墅和1幢6層套房,配套建設護坡、道路、雨污水、水電等基礎設施。
如今,這個安置戶早已全部入住的新村,連體別墅紅頂白墻的莆仙風格分外醒目,已成為當地標志性建筑,美麗山鄉新畫卷吸引不少外鄉人前來參觀打卡、攝影采風(如圖)。
在縣委掛鉤領導傾力牽線支持下,該村還采取現場會等形式積極協調縣直掛鉤幫扶單位和掛鉤幫扶企業落實幫扶資金,推進幫扶干部與貧困戶、幫扶需求與精準施策的無縫對接,讓“雨露計劃”培訓、解決勞動力就業、貧困戶辦理小額信貸、貧困生扶貧助學等政策落實落地。
■強化產業帶動 推進脫貧振興
要改變伍獅村貧窮落后的面貌,根本出路在于借勢借力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增加村民收入。鎮村聯合幫扶單位對“癥”下藥,發揮當地生態優勢,通過產業帶動,激活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成功實現貧困戶脫貧增收、伍獅村脫貧摘帽。
伍獅村黨支部書記王盛春介紹,開展精準扶貧以來,伍獅村利用各級幫扶資金依法、有效、安全運作,壯大村集體經濟,村財年均可增收25萬元以上。
至目前,該村投資60萬元入股民營加油站,每年為村集體增收9萬元;投資光伏發電65萬元,每年為村集體增收7萬元以上;投資縣扶貧開發有限公司、縣垃圾場,入股仙游縣供銷合作社、仙游縣鄉村振興有限公司,每年可增收11.2萬元。
村里還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采取“村集體+農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建立百香果采摘園基地、油茶種植基地等吸納貧困戶資金入股,解決勞動力就業,實現貧困戶保底分紅和就業增收。來源:仙游報道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