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有526家農產品生產主體納入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管理,建成休閑、觀光、旅游農業項目13個,新改建農村公路40公里,為推動鄉村振興積蓄了強大動能。
眼下,廣袤的仙游鄉野田間,正涌動著萬物復蘇的勃勃生機。
大山深處游客絡繹不絕,產業基地瓜果飄香,農村路網四通八達……近年來,仙游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定不移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呈現出農業升級、農村進步、農民發展的新圖景。
打好特色旅游牌
仲春時節,大山深處的石蒼鄉濟川村春意盎然,格外美麗,古香古色的人文底蘊、日漸完善的基礎設施及旅游公共配套服務,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前來踏青觀光的游客,他們穿梭于古村落古民居,尋覓史跡,呼吸新鮮空氣,感受靜謐的鄉村慢生活。
濟川村古名“漈坑”,又名濟水,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漢代古村落。近年來,該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打造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風景名勝區,讓這個傳統古村落煥發新顏。
該村黨支部書記林健華介紹,村里著力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一方面著力壯大傳統特色產業,發展油茶、筍干等土特產品生產,進行統購統銷,注冊商標,提高村集體及村民收益。同時結合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建設,全力培育提升文旅新興產業,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利用濟川古民居資源豐富的優勢,完善村史文化館,建設濟川耕讀文化館、移民文化館、寨堡防御文化館、民俗文化體驗館等,開發觀光農業、共享農場、采摘園,開展各類農田休閑體驗活動,為濟川山水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油茶、筍干、大米、蜂蜜、地瓜粉……這些純天然的濟川村土特產受到眾多游客的追捧。村民林逢時的家就在濟川村游客接待中心旁邊,村里將其房屋外墻粉刷,修舊如舊,保留了年代感,也增加了居住的舒適性,兩全其美。眼下,他與老伴居住于此。他說,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看著村子越變越好,家門口人來人往,村民們賣些特色農產品,美好生活不過如此。
賞景樂陶陶,美麗滿鄉村。在西苑鄉前溪村、鐘山鎮朗橋村、書峰鄉蘭石村,每到節假日,遠近游客云集、各種車輛穿行于仙游各大鄉村旅游點,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該縣旅游新常態。
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記者從縣委鄉村振興辦獲悉,近年來,該縣結合休閑農業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全力推進休閑農業示范創建和提質升級工作。全縣已建成休閑、觀光、旅游農業項目13個,現有福建省最美休閑鄉村4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4個。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其中,以名貴植物和四季花果觀光為主題的書峰蘭石、以戶外活動為主題的書峰百松、以農家樂為主題的大濟烏石、以農業采摘和親子活動為主題的鯉南象林等4個典型的鄉村旅游特色村遠近聞名,前來游玩的市民絡繹不絕。山谷田疇間,也隨之沸騰了起來。
村民吃上“產業飯”
3月19日,一場豐收的盛會“燃爆”書峰村。以“水墨枇杷韻,詩畫書峰鄉”為主題的云端枇杷節在此拉開帷幕。
眼下,正值枇杷豐收的季節,書峰鄉黨委政府在從嚴把質量關、擴大種植規模、延伸生產鏈、拓寬銷售渠道等每個環節上,全方位做大做強枇杷產業。今年,預計該鄉枇杷種植總面積約1333公頃,年產量可達1.02萬噸,年可創產值1.2億元。
本屆云端枇杷節全程采取網絡直播的方式,向廣大網友第一時間展現盛況,主持人還走進果樹下、展位前,與果農、經銷商互動,現場直播講解書峰枇杷的特色、吃法、包裝、運輸物流,以及種植栽培過程。該縣網紅主播助陣,以真人體驗直播的方式與粉絲互動,將書峰枇杷獨一無二的魅力展示給廣大網友。優惠親民的價格,讓直播間的網友們紛紛下單搶購。
產業旺不旺,關乎鄉村興不興。近年來,仙游縣著力圍繞現代設施農業、生態畜禽養殖、壯大“四大名果”、水利建設、林業規模等主要內容,著力推進生態農業建設,讓群眾吃上“產業飯”,走上小康路。
為此,該縣通過補齊園區短板,健全“產業園+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進省級農民創業園及仙游蔬菜產業園、鐘山優質大米產業園、度尾文旦柚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建設。推廣“互聯網+農業”等模式,打造縣級標準化、科技化、集約化、規?;氖卟水a業園生產基地,全縣新建17公頃設施農業溫室大棚。在農產品精深加工方面,新建和完善了9個農產品初加工項目,9個100噸組裝式冷藏庫,建設1個食用菌精深加工出口基地。
農村特色產業要興旺,品牌引領是關鍵。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思路,該縣大力推進農村產業集約化規?;虼迨┎哒{整產業、調優產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地一業的發展新格局,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破解農產品同質競爭的困境,贏得了市場優勢。全縣現有福建名牌農產品3個,福建區域公用品牌1個,“三品一標”農產品86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5個。此外,全縣有526家農產品生產主體納入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管理,去年實施創建了4個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含1個國際標準農產品示范基地。
農村筑牢發展基
今年春節前,家住仙游山附近的村民們終于盼來了幸福大道——仙山村至仙竹村的公路拓寬硬化工程及配套的防護工程全部竣工。
仙游山最早下山的路,名為“白鷺嶺”。白鷺嶺古驛道約有4660個臺階,它一頭連著仙游山,一頭連著度尾鎮霞溪村,曾是仙游山村民的交通運輸主要路線。1995年這里開始修公路,1997年通車,2008年硬化,寬約4.5米。
80后紀琳云的老家在仙游山,她從小在山里長大,直到高一才到山下的度尾中學求學。如今,大學畢業定居福州的她,還記得曾與同學走白鷺嶺回家的經歷。紀琳云說,2002年,老家的路還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而且一天才一輛班車,條件十分艱苦,周末放假回家乘坐班車,星期六中午出發,星期日一大早又得趕班車回校。
西苑鄉黨委書記陳鎮洲介紹,初次建成的仙游山道路窄狹坑洼,兩車相匯避車困難,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為攻克這一難題,西苑鄉將道路拓寬升級列入民生項目,積極發動在外企業家捐資,全力推進。工程從仙山村修至仙竹村,總長12.6公里,由原來的4.5米拓寬到6.5米,總投資約1300萬元。公路拓寬升級解決了仙游山6000多名村民通行的問題。
農村路網,也是產業之路、生態之路、文明之路、致富之路,是農業生產鏈、效益鏈、生態鏈、環境鏈和價值鏈變革的關鍵所在。
據悉,仙游縣下大力氣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振興打下了扎實基礎。特別是在“四好農村路”建設方面,木蘭大道先行段、城區高速匝道拓寬工程等道路已先后建成通車,新改建農村公路40公里、危橋5座,農村公路養護提升140公里。
此外,該縣還全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推進“一革命四行動”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共完成107個行政村19368戶三格式化糞池建設,并采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助力鄉村實現生態宜居。加快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村居衛生所一體化建設,推進醫療共同體建設,解決了12個村“有所無醫”的問題。
百尺竿頭扶搖上,千帆競發勇者勝。三月春風吹醒了冬眠的土地,新希望播種在廣袤田地間,新動能孕育在美麗村落里。一首清脆動聽的鄉村振興新曲,唱響了仙游奮力推動“十四五”開新局篇章。來源:湄洲日報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