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求高產量到追求高質量,從傳統種植到科技加持,從側重產銷到塑造品牌,常太鎮創新“國企+合作社+農戶”生產模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枇杷產業創新優勢,促進農業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擦亮“中國枇杷之鄉”金字招牌。
3月20日晚,莆田亮相央視《中國地名大會》,當晚在央視頻APP直播節目中,《中國地名大會:跟著地名游中國》推出莆田專場,常太枇杷作為莆田美食特產,和其延伸的枇杷宴,在央視主持人與湄洲島分會場連線直播中推介。
常太是“中國枇杷之鄉,約有150多萬棵枇杷樹,8000多農戶從事枇杷生產,枇杷是當地的支柱產業和農民主要收入來源。今年常太鎮梳理產業發展任務清單,促進枇杷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果香美、果業強、果農富,打造鮮活 “常太枇杷”品牌產業發展生動范本。
從高產量到高質量
草長鶯飛三月天。在常太鎮,漫山遍野黃金果,爭相來報春消息。村民們一臉喜悅,挑著一擔擔豐收的果實,沿著山路蜿蜒下山,那是一年最美的圖景。
正值枇杷上市旺季,常太鎮枇杷辦負責人吳真理參加了《中國地名大會》莆田專場推介后,匆匆從湄洲島趕回,又投入枇杷銷售。“現場推介當晚就接到不少訂單。”吳真理說,他要趕緊聯系發貨事宜。
北京、遼寧、四川、新疆、內蒙古、西藏……2月首批果子采摘上市以來,枇杷越走越遠,吳真理在心中撐起一張覆蓋全國各省的銷售地圖。
“今年降水偏少,枇杷甜度高,顆粒飽滿。短短一個月,銷量5000公斤。”身為常太人,吳真理深刻體會到,今年 “不一般”,與往年相比,常太枇杷“走”得最遠,覆蓋面最廣。
“奇跡”如何創造?
枇杷種植是常太的傳統產業,每年盛產枇杷2萬噸以上。去年以來,常太鎮轉化優勢,把“一顆枇杷”做成大文章,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
常太鎮以黨建為引領,28個村均已成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枇杷種植戶加入專業合作社,由村干部帶頭示范、采購商先行介入,加強果實品控,收益由合作社和村集體在保底收益基礎上3/7分成,并組建完成常太鎮聯合社。
品質是制勝的法寶。“每一顆外銷的枇杷,代表的都是常太枇杷的品牌形象。”鎮干部鄭林倩介紹,該鎮依托鎮屬企業圳湖實業有限公司統一收購,在莒溪、渡里、嶺下、常太集鎮設立攬收點,輻射全鎮范圍,安排專業人員負責果品篩選,確保收購的是不打藥、不打膨大劑,外觀無損害的優質枇杷。在此基礎上,鎮干部和枇杷辦工作人員再優中選優,保障每一顆枇杷都是上等好果。層層篩選,嚴把品質,目前外銷的常太枇杷實現零投訴。
傳統產業轉變為富民產業,利車村果農張世英感慨:“我家收入基本靠枇杷。過去是散賣或是賣給外地收購商,價格不高,今年鎮里統一收購,價格比市場價還高,收入也提高了20%以上。”
據悉,今年常太鎮枇杷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各村合作社的枇杷,最大限度讓利果農。鎮枇杷聯合社牽頭對接大平臺,拓寬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延伸枇杷產業鏈,拓寬產業發展,振興鄉村。
從傳統種植到科技加持
在溪南村,走進5G智慧果園,枇杷樹郁郁蔥蔥,棵棵枝頭掛果累累。林間架設的顯示屏,滾動顯示大氣溫度、大氣濕度、日照強度等時況信息。這里是常太鎮打造的第一個現代科技農業示范基地。
溪南村黨支部書記王劍平介紹,這片果園是村里土地流轉4000多棵果樹打造而成。應用物聯網技術,建成智能化的生長環境采集系統,能對果園生產現場氣象、土壤、水源環境實時監測。果園采用水肥一體化系統,節水、節肥、省電,能提高生產效率,減小勞動強度,還降低人力成本。
智慧果園的枇杷樹,大多已經有了“主人”。去年受疫情影響,枇杷交易減少。為減少果農損失,5G智慧果園改變上山采摘、挑擔子進城賣的傳統銷售模式,創新推出云端認養枇杷樹的項目,采取“線上認養、線下代管、果品直郵、云端體驗”的模式,認養人付費可享有枇杷樹一年果實的“收成權”。認養無須到場種植管理,只要通過小程序就可觀看果場現場的視頻直播展示,實時監控枇杷樹生長狀況。智慧園枇杷從源頭的信息采集記錄、原料來源追溯、生產過程、加工環節、檢驗批次、物流周轉,到第三方質檢的全程可追溯。
“這里還是鎮創建的枇杷品種優勢區域中心暨枇杷果樹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王劍平介紹,過去常太枇杷以“解放鐘”為主,為豐富枇杷品種,常太鎮與省農科院合作,啟動枇杷改良“萬畝計劃”,引進“白雪早”“香妃”等白肉枇杷三代品種,目前完成換種66.67公頃。
山門果農鄭瑞華說,品種改良后,白肉枇杷在3月就可收成,比早鐘枇杷還要早,果實肉白、汁多、香甜,新品種一經推出,廣受青睞,且錯峰上市,售價較高。農戶看到收益,自發提升枇杷品質。
早在2月,常太鎮就組織15名枇杷專業合作社成員前往省農業科學院科研綜合實驗中心現場觀摩。為減輕農戶負擔,區、鎮、農戶平攤改良經費,激勵改善枇杷品種,提高枇杷品質。鎮里還聯系農商行為果農量身定制低息貸款方案,助力農戶生產發展。與平安保險對接,專門研究設立白肉枇杷理賠。此外,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推行農資購銷一體化,發動合作社社員前往與農資公司合作的9家門店優先選購有機肥,享受購肥補貼。一項項惠民舉措,提振果農改良品種信心。
科技興農,讓農戶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心劑”,伴隨著常太枇杷遠銷,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翅膀。
從側重產銷到塑造品牌
大氣磅礴的“圳湖”國畫,東圳水庫的藍,枇杷的黃,常太把地域特色和顯著色彩濃縮在枇杷包裝盒上。
做強“常太枇杷”地理標志,同步注冊“圳湖”商標。實行品牌化管理,“土特產”經過“梳妝打扮”,高大上地走出“深閨”。“鎮枇杷辦負責品控,挑選符合要求的好果方可使用常太枇杷標識的包裝盒。”鄭林倩說,該鎮聯合市場監督部門,打擊侵權行為,并推行枇杷食品安全的“一社一碼”,強化源頭追溯。
品牌打響,銷路打開。常太鎮拓展銷售渠道廣泛鋪開,線下對接永輝等大型商超,線上對接農商行“福農e購” 銷售平臺,豐富電商、直播、平臺等多種模式助農戶對接各大運營商平臺。如今,客商只要打開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下單訂購。為保障枇杷新鮮,該鎮與順豐合作,縮短郵寄時間,降低損耗率。
延伸品牌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常太鎮與本地加工企業和龍頭電商合作研發枇杷果干和枇杷果醬等產品在市場試銷,受到歡迎。
在我市深入開展“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之際,常太鎮以此為契機,結合鄉村振興有關政策,引導農戶提升枇杷果品,提高經濟收入,通過線上線下同時發力,將優質枇杷銷往全國各地,提升“常太枇杷”品牌知名度,完成今年枇杷季的上半篇文章。眼下,該鎮正籌劃枇杷節及第二屆“云上枇杷文化節”,書好“后半篇”文章,吸引帶動游客觀光旅游,實現枇杷產業走出去與文化旅游走進來的完美融合,讓今年枇杷季完美收官。來源:湄洲日報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