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盞網訊 24日,記者從南平市建陽區市場監管局獲悉,《地理標志產品 建盞》省地方標準通過專家組評審,列入福建省地方標準體系,成為建盞制瓷工藝的首份地方標準,并將于5月5日起正式實施。(2月26日《福建日報》)
建盞產自建窯,“建窯”是我國著名的古窯之一,有大量遺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各地(古時隸建寧府甌寧縣),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負盛名。由于宋時崇尚斗茶之風,故除了必需提供優質的茶葉之外,還需要有最適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來稱頌它。例如“兔毫紫甌新”、“忽驚午盞免毫斑”、“建安瓷盌鷓鴣斑”、“松風鳴雷兔毫霜”、“鷓鴣碗面云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鷓鴣斑中吸春露”等。
建盞在宋元之后湮沒無聞,上世紀80年代建盞工藝得以恢復,逐步獲得愛茶者與收藏家的認可。2013年起,建陽區先后任命了41名區級“建窯建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科學的建盞技藝傳承機制、人才獎勵機制日臻成熟。
不過,由于此前缺乏行業標準,令建盞缺乏評估依據,建盞市場魚龍混雜,大量低劣制品充斥其中,甚至還有假冒古代建盞牟取暴利,亦混淆了收藏市場,不久前就有商家曝光,稱其仿制的建盞賣到日本,被誤以為是宋代制作而賣出高價。
顯而易見,這些混亂現象,不利于建盞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如果放任不管,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令優質建盞產品遭到擠壓,劣質產品大行其道,進而影響到建盞的聲譽。因此,從市場監管的角度看,《地理標志產品 建盞》省地方標準的出臺,有利于市場規范化發展,以實現管理有章可循、質量有標可依,從而依法依標肅清市場亂象,將那些粗制濫造的產品淘汰掉,讓建盞走向精品化、高質量道路。
我國是瓷器之國,從古至今名瓷眾多,建盞雖是宋代名瓷之一,可湮沒于世已有千年之久,現在很多人并不知曉,對其缺乏足夠的了解。而且,古代建盞制品主要用于斗茶,使用范圍較為單一,與現代人的生活存在很大差異性,只能做為收藏品,就會限制建盞行業的發展。因此,在保留傳統建盞技藝之際,也不能完全仿制古代建盞,要學習其它地方瓷器的經驗,順應時代潮流,開發更適于現代社會生活的建盞制品,供普通民眾日常使用,從而逐步拓展建盞制品的市場空間。
目前的建盞燒制工藝,在很多方面已不輸宋代,電燒技術的普遍推廣大大提升了成品率、精品率,在器型方面也不斷創新,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一茶碗,向酒具、擺件、香爐等領域拓展,生活適用性增強,市場空間亦隨之擴大。
?
如今,建盞作為建陽區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又重新熠熠生輝。截至2017年底,建陽區共有建盞企業和個體戶1650家,大到規模以上的龍頭企業,小到家庭式的生產作坊,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日本等國內外市場,年產值約13.5億元。
而在建盞地方標準出臺之后,行業門檻隨之提高,也將進入市場整合階段,那些不符合生產質量標準、技術實力弱小、經營能力較差的企業,將逐步被市場淘汰掉,市場競爭會催生一批實力強大的建盞企業,以帶動建盞行業做大做強。
同時,建盞地方標準也給行業樹立起一道“防火墻”,助力建盞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令其在產品制作工藝和產地方面,均受到地方標準的保護,以打造南平建陽的建盞品牌,維護建盞文化秩序,防范受到其它地方的仿冒建盞制品的沖擊。
綜述可見,《地理標志產品 建盞》省地方標準的出臺,對于建盞行業來講,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意味著建盞將走出狹窄的空間,通過現代市場化標準來規范,以重塑建盞文化的輝煌,讓建盞回歸大眾視野,與其它名瓷競爭,煥發出新的市場生機。(作者:詹春明)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