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起征點爭議背后是收入調節焦慮

稅制改革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今年,代表和委員的聲音主要聚焦在個稅的起征點上。比如全國工商聯提案建議個稅起征點由3500元提升至7000元,還有董明珠建議個稅起征點調整至10000元。(3月4日《北京青年報》)

個稅起征點是否需要提高?提高到多少額度才合適?每年都是全國兩會熱烈討論的話題,很多代表和委員都會提出自己的建議、觀點,并以此展開激烈的爭辯,卻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個稅起征點話題也引起社會輿論和公眾的熱切關注,皆因其關系到每一個人、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在個稅起征點激烈爭議的背后,則是大家對收入調節、公平分配問題的無比焦慮。

從目前的3500元個稅起征點來看,與物價水平和家庭負擔相比,顯然是有些過低了,居民承受的稅負較重,確乎需要進行調整。而無論是7000元,還是10000元,甚至有人建議應3萬元起步,都是從現實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考慮,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也因此戳中了中低收入者的軟肋,贏得民眾廣泛的支持。

目前個稅起征點只是一個固定數值,缺乏與收入和物價的聯動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每隔幾年,個稅起征點就會呈現滯后效應,需要進一步調整,才能夠暫時緩解收入與稅收的矛盾。顯然,固定個稅起征點存在設計缺陷,與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形勢沖突,需要加以完善,采取更為合理的浮動調整機制,將個稅起征點與物價、收入等掛鉤,每年進行微調,從而規避滯后問題。

個稅本身具有調節社會收入、二次分配的功能,收入高者多納稅,亦是制定個稅方案的一個原則。可在現實中,我國個稅反而淪為中低收入者為主的稅種,出現高收入者納稅總額占比過低的怪現象,與發達國家的情況背離。顯然,目前普通民眾對個稅起征點不滿的主要原因,就是個稅方案沒有體現出公平性,導致中低收入者的稅負過重,與其收入和經濟負擔不相稱。

從中低收入者的立場看,自然是希望個稅起征點越高越好,最好自己不需要繳納個稅,這也是人之常情。目前我國個稅可扣除項目太少,導致中低收入者難以降低稅負,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費用支出逐年上升之際,中低收入家庭承受的經濟負擔過重,兩方面的擠壓之下,令很多人不堪重負。

顯然,單純提升個稅起征點的做法,只能緩解收入與稅負的矛盾,達到短期的安慰效果,過幾年還是重蹈覆轍。因此,從長遠的解決之道來看,應建立個稅浮動調整機制,由個人征收向家庭征收模式轉變,增加稅前可扣除項目,實施“低收入少納稅、高收入高納稅”的征收標準,從而建立合理的個稅征收制度,發揮個稅調節收入、公平分配的功能,消除中低收入者的焦慮情緒。(江德斌)

2018-03-05 08:23:28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